近年來,杭州西湖陸續種下了很多沉水植物,它們在湖底形成復合群落,打造了一座漂亮的“水底森林”。這座“水底森林”起到了穩固底泥、增加湖水含氧量、減少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以改善水質的作用,解決了西湖水體生態修復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和工程問題,重新擦亮了西湖這張“城市名片”。這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與杭州當地政府合作的成果。
“西湖水體生態修復是水生所水環境工程技術的一項應用。”日前,水生所所長趙進東在接受采訪時說,水生所主要面向水環境保護、漁業可持續發展和微藻生物能源利用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研究。
圍繞水、魚、藻部署重大突破
水生所是國內唯一從事內陸水體生命過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研究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在水生態環境、現代漁業及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1983年,水生所朱作言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就已經將重組生長激素基因導入鯽魚受精卵,獲得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魚。“十二五”期間,水生所培育出了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鯉純合子,建立了穩定遺傳的轉基因魚家系,世界范圍內進行分子育種操作的經濟性養殖魚類有三十余種,只有水生所、美、加、英、韓的5種轉生長激素基因魚建立了穩定遺傳的家系。
通過多年的研究積累,水生所還在我國先后發起了小球藻、魚腥藻、螺旋藻、餌料硅藻的規模化養殖,進入知識創新工程以來還建立了葛仙米養殖技術,推進紅球藻產業化。
為支持藻類生物技術的發展,歷經多次藻種篩選、保藏,水生所建成我國最大的淡水藻種保藏庫,并牽頭開展對我國產油微藻的全國性普查、分離、保藏以及高附加值和藥用活性物質篩選工作。趙進東說:“我們與中國石化、國開投等大型企業開展微藻生物柴油、高附加值產品和工業廢氣處理等合作研發,已經在世界上率先開展規模化荒漠藻結皮研究并取得成功。”
趙進東介紹,水生所一直在研究怎樣在養魚過程中保護好水。在“十三五”期間還將繼續以水生生物學為基礎,以水體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目標的研究特色。在這樣的研究定位部署下,水生所“十三五”規劃將進一步圍繞水、魚、藻3個方面部署3個重大突破,同時結合特色研究所任務要求,確定5個培育方向,以發揮水生所的優勢和特色。
建立資源共享平臺
7月14日,水生所三峽水庫生態修復系統試驗站項目通過了預驗收并投入運行。
該試驗站建設面積約4826平方米,2013年10月開工,今年4月全部完工。趙進東指出,該項目的建成將顯著改善野外臺站的硬件條件,有助于全面揭示三峽從河流生態向水庫生態轉化的過程和機理、庫區水生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藻類水華生消機制等,對三峽庫區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面向國家在新能源領域的戰略需求,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水生所和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共同組建了微藻生物技術和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中心引進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該團隊是國際上較早開展能源微藻的大規模培養、微藻生物柴油、航空汽油及高附加值生物化學品研發的團隊,為本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技術基礎。以三峽水庫生態修復系統實驗平臺、藻類生物技術和生物能源研究中心等對外合作平臺為基礎,水生所將建立研究所本部與分中心復合發展模式,實現產業技術研發、公共技術技術服務和產業支撐服務三大功能。通過探索“本部+基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及“政產學研”合作的途徑,“我們的一些科研人員將走出實驗室,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趙進東說。
“十三五”期間,水生所進一步建立以水體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流域生態經濟和公共政策研究為主線的流域生態系統健康新研究領域,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紅線可實施方案和南水北調工程生態效益維護等方面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撐。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