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全面鋪開的第三年,是實現“三五七”時間表中“三年解決突出問題,明顯見效”目標的決勝年,也是“十三五”“五水共治”工作的開局之年。全省要按照“狠下一條心、再拼五年,將‘五水共治’進行到底”的要求,以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強的精神狀態、更大的工作力度,全力抓好2016年各項治水工作,為“十三五”期間全省“五水共治”工作開好頭、起好步。
治污水
全面清淤截污
鞏固提升“清三河”、深入推進劣Ⅴ類斷面削減。鞏固提升“清三河”治理成果,繼續開展“清三河”達標縣創建;深入開展“清三河”查找補齊短板行動,著重抓好清淤疏浚和沿河100米截污工程;全年完成2000公里河道綜合整治。深入實施“劣Ⅴ類水質斷面削減三年行動計劃”,按照“一點一策”要求,精準攻堅,落實目標、任務和責任。
實施河湖庫塘清淤(污)工程。全面開展河湖庫塘淤泥淤積情況調查,制定河湖清淤“十三五”工作方案和2016年度工作計劃,督促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清淤和淤泥處置,建立健全平原河網淤積監測和輪疏工作機制。
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繼續以提高污水處理率、運行負荷率、達標排放率為目標,大力推進城鎮污水截污納管工作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提標改造,全面推行污水處理廠第三方運維,切實加強污水處理廠運行考核管理。全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6.4萬立方米/日,建成城鎮污水管網2015公里;對73座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一級A提標改造,完成錢塘江流域、太湖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繼續推進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縣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和污水廠運行負荷率在2015年基礎上有明顯提高;全面完成污染物減排年度任務。
切實抓好工業污染治理。按照“培育一批領跑企業、集聚一批小散企業、消減一批危重企業”總體思路,著力推進地方特色行業整治提升,培育示范企業、園區,積極推進浦江水晶行業園區、海寧黃灣中小企業創業園等特色園區建設,集聚一批小散企業。大力削減危重企業和特色行業污染企業。
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4000個以上,受益農戶80萬戶以上。重點抓實接戶工程,做到戶廁改造,以及廁所污水、廚房污水、洗滌污水應納盡納。繼續推進全省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覆蓋,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試點。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程質量管控、技術資金保障和運維監管,健全縣、鄉、村以及第三方監理“四位一體”的全方位監管體系。落實“四位一體”運維管理體系,抓好已投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的長效管護,提高出水達標率。
縱深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完成50頭以上養殖場生態治理掃尾工作。深化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生態消納工作,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深度治理示范試點。全面構建畜禽養殖污染長效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縣、鄉鎮、村三級畜禽養殖污染線下網格化巡查網絡,推進生豬重點縣率先建立智能化線上監控平臺,進一步健全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長效運行機制。全面集成推廣應用肥藥減量增效技術與模式,氮肥、農藥使用量同比分別減少2%、1.5%。繼續深入推進漁業轉型促治水三大工程實施,持續整治甲魚溫室、水庫施肥養魚、沿海港灣小網箱等重點領域的污染,大力推廣池塘循環水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
突出抓好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和良好水體保護。以浦陽江水環境綜合治理為示范,全面推進錢塘江、甌江、曹娥江、苕溪、飛云江、運河等6大重點流域的水環境治理。列入國家“水十條”考核的103個地表水斷面、5個入海河流斷面、22個地級以上飲用水源地斷面,未達到考核要求的斷面,各市制定實施水質達標方案,已是Ⅰ、Ⅱ類的水質斷面各市制訂實施水質保持方案,已達標斷面各市制定實施水質穩定方案。全面落實內河運輸船舶生活垃圾、船舶油污水上岸工作。
切實抓好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深入實施杭州灣、樂清灣區域污染綜合整治方案,推進象山港、三門灣和臺州灣區域污染治理。提升海洋環境風險處置能力,加強灘涂圍墾區水環境保護。研究開展地級以上城市實施總氧、總磷控制工作,沿海各市制定“十三五”岸線整治修復分年度計劃。推進重點海域環境綜合整治。2016年在全省近海和內陸水域增殖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22.9億尾(粒)。
防洪水
江河全面防御
提升調洪空間。推進一批重要江河和重點支流防洪控制性水庫工程,增強流域洪水調蓄能力。繼續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中型水閘除險加固建設,大力治理屋頂山塘,大力推進圩區整治工程建設。全年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00座,山塘整治400座,圩區整治面積30萬畝。
彌補御洪短板。加快實施獨流入海河流、中小流域防洪需求突出堤段堤防加固。繼續開展海塘配套加固,重點消除重要保護區一線海塘由于沉降或保護對象重要性提升引起的不達標問題。更加注重生態,堤防、海塘加固要結合城鎮建設,充分發揮防洪御潮、景觀、休閑等綜合功能。全年完成海塘干堤加固100公里。
提高強排能力。推進沿海主要平原骨干排澇工程建設,完善區域排澇格局,充分運用強排手段,提高洪澇通江達海能力完善引排工程體系,分階段實現排澇能力達標。強化流域統籌,改善區域排水條件,為城市排澇水創造有利條件。新增入海強排能力100立方/秒。
排澇水
改造易積水點
加快大型排澇設施、地下排水管網、削峰調蓄設施以及綜合管廊建設,加快易澇積水區域改造、城市河道綜合整治、排水管網提標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加強既有城市河道、閘站泵站、排水管網等設施的維護管理,加強應急抽水設備的配置。汛期合理調度城市外圍流域、水系,強暴雨前通過預排預泄方式等降低城市內河道水位,提升城市外圍和城市內域的調洪蓄洪能力。全年建設雨水管網70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網370公里,排水管網清淤13000公里,增加抽水車等應急設備3萬方/小時。
健全完善城市排水設施地理信息系統,做好地下管網等數據的采集、管理和質量控制,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對既有排水設施的管理和應急防御的處置,加快開展城區老舊排水管網整治工作,提標改造標準偏低的管道500公里。
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發揮城市水體、綠地、道路、廣場、小區等對雨水的滲透、吸納和凈化作用,最大程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自然積存、滲透和凈化,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的提升。嘉興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面積不少于15平方公里,其他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面積不少于5平方公里。
保供水
開源引調提升
積極“開源”,增加蓄量。開工建設臺州朱溪、松陽黃南等4座大中型水庫,推進縉云潛明等6座水庫建設,新昌欽寸、諸暨永寧水庫力爭下閘蓄水,增加水資源供給能力,強化水源戰略儲備。
著力“引調”,盤活存量。加快推進千島湖引水等骨干引調水工程,提高水資源調控能力,改善重點城市飲用水品質,保障重要經濟區和重點城市供水安全。實施區域多水源互通互濟和聯網聯調,優化工程調度,盤活水資源存量、挖掘水資源利用潛力,更大程度提高區域間水資源配置能力。
穩步“提升”,注重質量。推進解決部分江河源頭縣飲用水仍采用單一河道型水源的現狀,加快縣級以上城市備用水源建設,強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實施“千廠萬村”規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實現農村飲水提質增效。
切實加強飲用水安全保護。建立健全飲用水源地“一源一策”管理機制。各設區市自2016年起每季度向社會公開飲用水水源、供水廠出水和用戶水龍頭水質等飲水安全狀況。
抓節水
用好每一滴水
加快推進節水改造、提升。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等節水灌溉提升工程,全省建設大型雨水利用示范工程6個,建設屋頂集雨等雨水收集系統4500處,改造節水器具4.5萬套,改造“一戶一表”2.5萬戶。
繼續抓好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單位和節水型灌區的創建活動。開展節水型示范企業創建試點,對年取水量30萬立方米以上的重點耗水企業和國家、省級重點監控企業,全面落實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全年實施清潔生產審核企業700家,創建節水型企業30家;推進雙百萬節水灌溉工程,加強“三條紅線”管理,全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萬畝。
建立城市節水長效管理機制。啟動20個縣(市、區)節水型社會建設。以城市節水規劃制定和落實、用水計劃管理、建設項目節水審查、非傳統水資源利用、推廣節水器具、關停自備水源、減少供水管網漏失等為重點,繼續推進超計劃用水累進加價和城鎮居民用水階梯水價制度。進一步挖掘節水潛力,全面提高城市節水工作水平。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