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劣Ⅴ類比例下降6.8個百分點,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穩步改善,水污染控制整體成效明顯,水環境服務功能明顯提升40%以上。盡管如此,我國的水環境問題形勢依然嚴峻,整體形勢不容樂觀。
流域水質持續好轉,主要污染污染物指標為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總磷
2001年以來,流域水質持續好轉,水質變化情況如下圖1所示。其中,2015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的700個國控斷面中,Ⅰ類、Ⅱ類、Ⅲ類、Ⅳ類、Ⅴ類以及劣Ⅴ類水質斷面占比分別為2.7%、 38.1%、31.3%、14.3%、4.7%和8.9%。其中,劣Ⅴ類水質斷面主要集中在海河、淮河、遼河和黃河流域。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總磷。
湖泊(水庫)整體富營養化狀況有所緩解,“三湖”仍為輕度以上污染
2015年,全國62個重點湖泊(水庫)中,Ⅰ類、Ⅱ類、Ⅲ類、Ⅳ類、Ⅴ3類及劣Ⅴ類湖泊(水庫)數量分別為5個、13個、25個、10個、4個和5個。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分屬輕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狀態。同時,開展營養狀態監測的61個湖泊(水庫)中,貧營養、中營養、輕度富營養化、中度富營養化的數量分別為6個、41個、12個和2個,整體富營養化狀況有所緩解,但問題依然突出。
六成以上地下水監測井(點)水質較差或極差,水質惡化問題突出
2015年,全國31個省(區、市)202個地市級行政區的5118個監測井(點)的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水質呈優良、良好、較好、較差和極差級的監測井(點)分別占比9.1%、25.0%、4.6%、42.5%和18.8%,其中較差和極差級合計占比達61.3%,地下水水質惡化問題突出。
超標指標主要包括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pH值、COD、“三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和銨氮)、氯離子、硫酸鹽、氟化物、錳、砷、鐵等,個別水質監測點存在鉛、六價鉻、鎘等重(類)金屬超標現象。
同時,以流域為單元,水利部門對北方平原區17個省(區、市)的重點地區開展了地下水水質監測,監測井主要分布在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大,污染較嚴重的地區。監測對象以淺層地下水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滲影響,水質評價結果總體較差。2103個測站數據評價結果顯示:水質優良、良好、較差和極差的測站比例分別為0.6%、19.8%、48.4%和31.2%,無水質較好的測站。“三氮”污染較重,部分地區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屬和有毒有機物污染。
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總體良好,部分仍存在不達標現象
2015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總量為355.43億噸,服務人口3.32億人。其中,達標取水量為345.06億噸,占取水總量的97.1%。其中,地表飲用水水源地557個,達標水源地占92.6%,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磷、溶解氧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地下飲用水水源地358個,達標水源地占86.6%,主要超標指標為錳、鐵和氨氮。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下降,減排壓力依然較大
2015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695.40億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2223.5萬噸,氨氮排放總量229.9萬噸。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均有所下降,但減排壓力依然較大。
我要評論: | |
內 容: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
驗證碼: | 看不清?! |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