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小河穿過這個1700多人的村莊,近些年隨著生活垃圾越來越多,這個村莊逐漸變得“蓬頭垢面”:
四處丟棄的塑料袋、堆積如山的垃圾、臭氣熏天的小河……許多塑料袋裝垃圾沉入河底,湍急的河水無法將這些長年累月沉淀的垃圾沖走。村民們說,尤其在春節,打工者回村,垃圾更是堆積如山。
2013年,樊祖韋拍攝了一部名為《母親河》的微電影,講述三岔村遭遇“垃圾圍村”的故事,在中國互聯網上引發網友強烈共鳴。
樊祖韋直言,三岔村遭遇的“垃圾圍村”,已成中國許多農村的真實寫照。
住建部門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農村約有6.5億常住人口,僅生活垃圾部分,若按每人每日0.5公斤計算,1年產生約1.1億噸垃圾,還不包含農村產生的建筑垃圾、農村工業廢料。
農村垃圾多,處理能力卻嚴重不足,“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地農村垃圾處理的真實寫照。在中國互聯網上,“垃圾圍村”是持續多年的熱點話題。
2013年,廣西在全區范圍內推行“美麗廣西·清潔鄉村”大行動,希望用5-8年的努力,使鄉村環境面貌發生根本性改變。
今年7月,廣西正式開始施行《廣西壯族自治區鄉村清潔條例》,根據新條例,廣西將在所有村屯建立保潔員制度,同時為農村垃圾的解決提供了資金保障。建立起了一套鄉村清潔經費多元化投入機制,為破解垃圾圍村提供了制度保障。
垃圾圍村,與農村人口的習慣、觀念息息相關,且由于居住分散,農村較難建起垃圾分類、收集、轉運體系。這些都是長期以來較難克服的問題。
廣西南丹縣縣長覃康平說,為建起農村垃圾處理體系,各地政府幫助每個村都建立起保潔員制度。有的保潔員負責幾個村屯,在規定時間內,將農戶家的垃圾集中收集。他們每月百元酬勞,這筆錢由農戶出資一部分,政府再補貼一部分。
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廣西探索了兩種垃圾處理方式:“村收——鎮運——縣處理”和“村收——鎮運——片區處理”。保潔員們將村里的垃圾集中收走,然后從鄉鎮運往縣城或片區制定地點,集中焚燒或填埋。
如今的廣西,幾乎每家每戶門口都有垃圾桶,村民不再隨手丟垃圾;幾乎每個村屯都有保潔員,他們同時還是宣傳員、監督員;幾乎每個村屯都制定了村規民約,倡議提升文明素養,共同維護美麗家園。
比垃圾轉運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村民建立環保意識。廣西發動1.4萬多個工作隊、8萬多名干部進入所有建制村,走訪農戶、整治環境、改善民生。
幾年間,樊祖韋的老家三岔村,河里的垃圾很快被清理,流動的河水不再那么惡臭混濁。
廣西鄉村辦工作人員說,“清潔鄉村”活動,明顯改變了整個廣西的農村衛生狀況,河流水質變好,珠江流域廣西重點河流斷面整體水質達標率保持100%。部分地方還借機發展鄉村旅游,如今一些農村已是“河水能洗菜,垃圾分類賣”狀態。
“通過地方法規對農村清潔工作進行規范,有利于使廣西美麗干凈的農村常態化,對破解 垃圾圍村 現象大有裨益。”自治區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黎啟新說。
如今,廣西已開始打造“清潔鄉村”的升級版:“生態鄉村”,主要包括“村屯綠化”“飲水凈化”“道路硬化”三個專項活動。
故鄉的河流又清澈了,樊祖韋感到非常開心,更讓他欣慰的是,在微電影《母親河》里描述的“畫卷般的農村”,正逐漸成為現實。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