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木橋港的水質為什么會“變渾”?前幾天,這個問題讓河道邊的部分居民起了疑心,也讓參與治水的王蘭剛開始著急,急著向村民們解釋原因。
不過,在南湖區治水辦工作人員看來,如果不是村民們緊張身邊的生態環境,誰會在意河水是不是變渾?要補齊生態環境短板,不正需要這種來自民間的參與和監督嗎?
東木橋港,其河其變
東木橋港位于南湖區新豐鎮金章村胡家涇組,東西走向,總長度2154米,寬15米,平均水深2米,總水域面積1.7萬平方米。早幾年前,河道沿岸68戶居民中養豬的有67戶。
東木橋港原本是條典型的黑臭河。新豐鎮副鎮長楊明剛說,2014年該區域被列入限養區后,農戶的違章豬舍在當年已被全部拆除。陸續退養后,目前,沿河兩岸已經沒有生豬養殖戶。
隨著“五水共治”的推進,東木橋港被列入“清三河”范圍內。2014年東木橋港完成了河道生態護岸工程,2015年完成了河道清淤,并開始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至此,東木橋港“雞鴨河面走”的場景一下子得到改觀,污水治理也得到了當地村民的普遍認可:河水變清了,環境也干凈整潔了。
為保持河道長效治理,新豐鎮在2015年10月完成招投標,將河道委托第三方實行生態修復與凈化。同年11月項目開工建設,通過曝氣增氧、投放食藻蟲、種植沉水植物、投放魚蝦螺貝等措施,實施生態修復和水質凈化工程。
作為第三方的上海太和水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王蘭剛說,就是構建“水下森林”,進一步完善食物鏈,使其擁有足夠的自凈能力,以實現水質良好、景觀優美。
半年多下來,東木橋港水質已經出現了明顯改觀,最好時出現了三類水。而剛接手時,河道水質還在劣五類和五類之間徘徊。
“舉報”背后涌動的期盼
但是,就在王蘭剛期待的“感官上水體透明度達到1.2米,無色無味”等能長久保持時,前段時間,水質似乎變得比以前渾濁了。甚至還有居民向媒體反映,治水花掉的錢那么多,砸到水里,現在水“又變黑了”。
眼看經過治理清澈可見河底的水體,為什么現在又渾濁了?王蘭剛和鎮干部都坐不住了,迅速查找原因。
“因為河道兩邊護岸工程需要,人為降低了水位,此外,部分裸露的水草腐爛,農田灌溉需要從外面引水,以及投放的食藻蟲缺氧變色等多種原因,使得水質較之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反復。”王蘭剛總結道。
環保和農經部門經過排查,也排除了當地規模養殖場向河道直排污水的情況。
王蘭剛表示,試驗期間水質略有起伏是正常的,他們一定會加快整改,預計今年6月底能達到預期效果,屆時整體水質能穩定在四類標準甚至更高。
“從感官上看水質變渾濁了,然后向上級反映,其背后涌動的正是民間對水質改善的殷切期盼。”南湖區治水辦表示,而這種期盼正是上下合力治水的力量源泉,要化群眾對水質的關切為治水的切實動力。
一個區域的治水藍圖
南湖區的統計數據顯示,到今年3月底,近3年時間,南湖區已累計拆除違章豬舍505萬平方米,生豬存欄量從高峰時期120萬頭減少到目前的不到5萬頭,今年1至4月南湖區交接斷面水質考核連續達到優秀,水質三項指標分別較2013年改善31%、69.5%、53%,交接斷面水質整體由劣五類提升為四類,水質持續改善,出現三類水斷面。
在南湖區治水辦的既定計劃中,今年將積極創建省級“清三河”達標區,把鞏固“清三河”擴大到區域所有河道、河浜,從治理重點轉到管護常態,對全區634條黑河、臭河、垃圾河繼續開展定期督查、不定期抽查工作,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限期整改;對32條骨干河道區級河長出境斷面實施第二輪削減計劃,制定“一河一策”,明確具體時間、項目、責任人,綜合施策,確保水質提檔升級。
水質要改善,除了就水治水,更需要岸上產業的轉型發展、協同推進。在南湖區,一場旨在鼓勵生豬全退養的生豬養殖轉型升級收尾之戰正在全面推開。
根據區委區政府部署,到5月底,散養戶的退養要基本完成。16家規模養殖場中,5家“低小散”的要關停,其余則要進行提標減量工作,使規模養殖場能工廠化處理生豬排泄物。
此外,2016年南湖區“五水共治”還要做到“治護并重”:工業污染治理更注重準入和監管,生活污水集運更注重建管運維機制建立,重點推進農村小集鎮和城郊接合部污水管網建設與雨污分流改造,逐步解決毛細管網“最后300米”問題。
南湖區區長朱苗表示,農村是短板,那就要下大力氣建設美麗鄉村,按照小城市標準推進城鎮化建設,推動以鎮帶村、以村帶戶,形成水清岸綠燈亮路潔的鎮村風景線。水質是短板,就要在打好治水攻堅戰的同時,重點做好水系連通工程,啟動實施區域水系微循環,讓水活起來、流起來、動起來,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持之以恒做好水系循環、改善水環境質量,打好以水為主的生態攻堅戰,讓群眾享受更舒適的生態環境。”
南湖區治水藍圖顯示,到2016年底,要大幅提升三類水體比重;32條骨干河道水質斷面劣五類降到5%以內,力爭全部消劣。到“十三五”末,力爭全區河流一至三類水質斷面比例達到50%以上,初步建立生態友好、景美流暢的水生態體系。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