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 作者:繆迅
在松江區方松街道,有一條叫月亮河的河道,這條全長6.43公里的河道曾經長期黑臭,四五年也整治不好,讓人掩鼻而過、避之不及。今年,月亮河小區居委會建起了“河長制”,廣泛聽取小區居民的治理良策,采納了小區釣魚愛好者提出的“以河養魚,以魚治河”的妙計,僅用不到半年時間,就讓水清岸美的景觀河道重回居民的視線。月亮河由此恢復了往日生機,成了名副其實的景觀河道。
月亮河小區愛好釣魚的居民根據釣魚經驗,草魚、青魚、鰱魚這些濾食性魚類以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為食,對凈化水質、防止水生植物爆發、緩解水體富營養化能起到很大作用。建議讓青魚來當“清道夫”。小區物業、業委會等商議,決定成立8人組成的河道生態治理小組,并細化以魚治河方案。將 360尾青魚魚苗投入河道,又引入了河蝦、烏龜、田螺等水生生物,還在岸邊種植了苜蓿草,構建起了一條完整的生物鏈。幾個月下來,月亮河水中的富氧化物質被這支河道“清道夫隊伍”漸漸消耗掉,河底有機碎屑和水中懸浮物也逐漸減少,水質逐漸變得清澈起來。
“以魚治河”的實施,不僅生態環保,而且治理成本也大大降低。河道環境水清岸美。在多方努力下,如今月亮河河水清澈見底,隨處可見游魚穿梭。“以河養魚,以魚治河,居民自治、社區共治的河道治理新模式成效初現,小區的顏值和居民群眾的滿意度、舒適度上了一個新臺階。
筆者頗有興致地從近日的東方網、《松江報》等媒體看了相關報道,不由地為松江區方松街道月亮河小區發揮“河長制”作用,采集和運用民間智慧,讓曾經的黑臭河道面貌煥然一新的做法和成效點贊。
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是一項順民心、得民意、惠民生的事業,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以河養魚,以魚治河”這一河道治理的成功范例,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包括河道整治在內的環境治理工作,要讓人民群眾滿意,就要真正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讓群眾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視為“自己家的事情”;緊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集聚群眾智慧,調動群眾參與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增強群眾對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認同感,做到群眾參與不間斷、可持續。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松江區方松街道月亮河小區發揮居民智慧與干勁,“以河養魚,以魚治河”的經驗與取得的成果,應該能給正在進行中的全市各區各街道(鎮)的河道治理工作帶來有益的啟迪與多方面的借鑒價值。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