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河水倒映出岸邊的綠樹,棕紅色護欄和身后的白墻黑瓦相互映襯,透出幾分古樸的味道。這條小河名叫“后浜”,位于上海市閔行區梅龍鎮許涇村。
“在上海*美整治后河道評選中,后浜作為閔行代表成為入圍評選的15條河道之一。”上海市閔行區水務局調研員康建權對科技日報記者說道。
后浜,曾是一條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溝。上海閔行區水務局局長吉玉萍介紹,閔行區水務局和梅隴鎮政府充分發揮“河長制”作用,聯合多個部門對后浜河道進行集中整治,使得小河換新顏。
后浜的蛻變是上海推進“河長制”建設,改善河湖環境的一個縮影。日前,科技日報記者隨中央媒體采訪組對太湖流域河長制建設進行了探訪,上海是此行第一站。
上海具有中小河道數量多、水動力較差、污染較重的特點。因此,上海在河長制頂層設計上,有著因地制宜的考量。
“上海將‘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納入推行河長制的首要任務,按照‘工作目標全覆蓋’的要求,提出2017年底前上海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工作目標。”上海市水務局副局長劉曉濤表示。
通過綜合運用遙感等技術進行細致摸排,上海將1864條段中小河道列入整治計劃。整治名單中,有10條段河道位于上海市閔行區浦錦街道最南端的豐收村。
浦錦街道書記孫培龍介紹,河道整治前,沿線有大量違章建筑用于出租給外來人口,村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道內垃圾淤泥堆積、腐爛發臭,河水發黑。
現如今,河道整治后的豐收村已然是一派新氣象,基本還原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風貌。“整治過程中,在豐收村新建了橋梁49座,每座橋梁都是拆掉了原先堵在河道上的壩建成的,真正實現了水系互聯互通。”康建權說道。
過去,考慮建橋成本較高,一些村鎮會在河道上筑一道壩來方便車輛通行,并在壩內埋設直徑30-60公分左右的涵管來保持水流暢通。
事實上,涵管管徑狹小,往往被淤泥、垃圾堵塞,一些河段因此變成了“斷頭河”。“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溝通水系,是這次河道整治的重心之一。”吉玉萍表示。
據統計,截至目前,上海完成河道整治1711公里,建設污水管網310公里,1695條段河道已消除黑臭,達標率91%。其中,1124條段河道已完成公眾滿意度調查,滿意度均在90%以上。
不只是上海,太湖流域片其他省份在推進河長制的過程中,都針對當前河湖管理保護中的突出問題開展專項行動。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吳文慶介紹,浙江省全面打響剿滅劣五類水攻堅戰,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全省省控、市控、縣控劣五類斷面已全部銷號,16455個劣五類小微水體全部完成驗收銷號。江蘇省全面啟動實施生態河湖行動計劃。
“目前,太湖流域片河長制工作已經實現了‘見河長’,正處于由‘見行動’轉向‘見成效’的關鍵時期,太湖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持續助推太湖流域片率先全面建成‘河長制’‘湖長制’。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