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五”到“十二五”,我國城市水處理設施得到了空前發展,但水體黑臭現象依然存在,對民眾生活造成了不良影響,破壞了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的總體成果。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胡洪營,就目前我國黑臭水體污染現狀、政策、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展開了深入探討。
消滅黑臭需在哪方發力?
目前我國黑臭水體污染治理需求迫切,追求效果的同時,更需要我們端正出發點,采取科學合理的治污手段,切實有效解決黑臭問題?;诖舜翁接懀覀兛偨Y出以下幾方面的治黑攻關難點:首先是政府重視程度要進一步提升高度;其次,頂層設計如何更趨合理;第三,認清技術層面存在的誤區;最后,更加緊密的結合社會力量。
完善政府驅動機制,形成科學評價體系
針對我國黑臭水體污染治理,乃至整個水污染治理大方向上的政策、機制上存在的問題,二位專家給出了很好的建議。
胡洪營教授指出,解決環境問題,首先需要政府下定決心。行政的判斷有時對技術方案的影響很大,如果行政部門不能對方案進行綜合、系統和全方位的對比,就會影響綜合方案的出臺的科學性。政府真正下決心后,就會考慮綜合、長效的問題。政策更容易理順,綜合措施更容易實施,確定了目標,繼而評估各種技術,采取集成的技術來解決,科學治黑。
對此,李其軍補充道,督促地方政府重視污染治理,首先要有一定的驅動力,比如政績考核的驅動、經濟手段的驅動、群眾社會監督的驅動。政策設計要對政府的引導和約束機制上多做考慮,沒有驅動就沒有動力來改善和解決問題,在利益和約束的驅動機制環境下,才可能會提高地方政府治理環境的積極性,促進整個環境污染問題治理。
其次,是設計體制的問題,科研上有一些好的技術,轉化成實用技術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設計方面相對保守,不愿意采用一些不被其掌握的、驗證性的、存在風險的技術,并且新技術一般來講成本較高,這也是阻礙新技術發展利用的一個制約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引進科學的評價體系。從整個水環境系統的高度著眼,避免以偏概全、以短期效果替代長效治理,建立綜合、客觀的評價體系,更好的推動技術在市場領域的發展。
再次,領域中存在的另一問題是信息不對稱。一些政府急于解決黑臭問題,但卻很少進行系統方案的調研設計,很多時候采取了并不合理,不是很有效的處理方式,造成資本的浪費。胡老師提出,黑臭水體乃至整個水環境污染的治理,需要我們有一個好的平臺,讓具備高水準的團隊來進行調研,形成真正具有綜合能力的技術咨詢公司和符合科學的綜合解決方案。加深了解技術的適用范圍、可行性,系統的設計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避免資本與資源的浪費。
宏觀層面把控,綜合方案落實
胡洪營教授從專業的角度指出,整個水體水質變化是一個規律性的循環過程,“就黑臭論黑臭”是沒有長效效果的,我們要從更高的層面,從水體系統的高度上著眼,才能根本解決水質問題。第一,指導思想方面,要綜合考慮城市水系統的建設、區域水循環體系的構建和水生態安全功能的健全三方面的視角進行規劃和設計河道治理,不能就河論河,也不能就黑臭論黑臭;第二,水環境的治理,特別是河道的治理沒有“一招鮮”,但可以有好的“組合拳”,再好的單一技術也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需要好的綜合治理方案?;谝陨蟽牲c基本原則,就要求我們在黑臭水體治里中采取綜合措施、集成技術、統籌管理,達到長效運行。
從綜合治理措施方面,胡洪營教授提出建議:第一是外源截流,第二內源控制,三是清水補源,四是強化自凈,最后,在特定條件下配合人工應急強化凈化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外源截流和清水補源最為核心。
應急處理需“對癥下藥”
應急處理方式多種多樣,目前也被廣泛使用。社會各群體對其各持己見,討論熱烈。對此,二位專家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應急處理既包括河道內的直接應急強化措施,也包括注入河道前,對管網不能截流的部分污水,配合以短期快速的處理。二位專家一致表示,應急處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對于特殊時期特殊情況特殊要求下的污染水體,采用應急處理方式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針對具體問題,選擇合理的應急處理辦法,不能一概而論,盲目而為之。
目前很多地方采取河道內直接曝氣對黑臭水體進行處理,二位專家對此均持不贊成態度。胡洪營教授告訴大家,單獨曝氣對河道水體充氧,可以暫時緩解黑臭現象,但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還會帶來其他負面影響。因為黑臭水體中還存在有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曝氣后形成氣溶膠,對周邊居民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這是我們在解決黑臭問題上的一個誤區。但這不表示曝氣絕對不可取,我們要以科學的眼光對待問題,以什么方式曝氣?在什么地方曝氣?如何防止氣溶膠污染?這是需要厘清的核心問題。
此外,在河道內種花種草效果甚微、很難解決根本問題,人工投加生物化學處理藥劑的方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的累積,也是不被提倡的。
總之,作為環保的監管者,政府需要更加務實,制定應急處理的相關規范要有一定的靈活性。
公共監督給力,購買服務可行
在新的政策形勢與環境下,我國正在大力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北京市《加快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到,在北京中心城區的污水處理市場中,政府將完善服務價格、按照購買公共服務模式,保障排水、再生水利用設施的運營成本及企業合理收益。政府與企業的有效配合,能更加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對此,李其軍指出,“政府就是為老百姓服務的,所以必須要迎合老百姓的預期。有利潤的就交給企業,放給市場,投資沒有收益的,就由政府來做。”胡洪營教授也認為政府購買服務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式,讓政府成為監督方,處理交給技術。
胡老師給出了利用移動互聯的方式,發揮市民作用,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環境管理的新穎建議。即每個市民都可以對自己身邊的環境進行監測,通過合理的表達渠道公開,進行數據互補,防止以偏蓋全。
人工濕地循環生態工程前景看好
據胡洪營教授介紹,目前山東省的聊城市、德州市等地有很多利用人工濕地凈化和利用再生水的成功案例,即在污水處理廠下游建造人工濕地,借助生態系統自身功能,通過濕地再凈化,建設一個類似于天然的水循環。這種方法可以把景觀建設、水生態系統維系和再生水處理結合在一起,在處理的同時達到生態建設的目標,具備多重功能,值得提倡并鼓勵推廣。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