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藍藻只是治理太湖的“末端工作”,作用是解決“觀感的問題”。要想治理好太湖水,必須從源頭下手,控源截污,解決太湖的富營養化問題。
“像癌癥”
今年是董建打撈藍藻的第八年。在位于江蘇省無錫市的閭江口藍藻打撈點,一層薄薄的藍藻覆蓋在水面上,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腥味,幾名撈藻工人在操作機械打撈設備。
這點稀薄的藍藻在他看來不算什么。
5月9日下午,藍藻打撈工董建在打撈船只的轟鳴聲中向界面新聞記者比劃:“藍藻最厲害的時候,有幾十公分厚,船在水里都開不動,臭得像糞坑。”
打撈上來后,混有大量水分的藍藻被運送至位于無錫市電影膠片廠附近的臨時堆放點。吳元霖的車載重8噸,他每天要運送一至兩車,藍藻泛濫的時候,要跑五六趟。
往年,藍藻運送工吳元霖要到5月才開始上班,今年,3月底他就開工了。
吳元霖并不覺得今年太湖的藍藻來的更兇猛,他把早開工歸因為“政府越來越重視”。
在距離馬山鎮30公里遠處的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顧崗一早就在了解無錫市當天的“藻情”,接著布置相應的措施——當天有超過756名撈藻工在全市各個藍藻打撈點工作。實際上,無錫市共設置了81個藍藻固定打撈點,有1000余名專業打撈人員、160艘機械化打撈運輸船只。政府根據“藻情”調動相應數量的工人和設備。
2008年底,無錫市委、市政府成立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統一履行全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綜合監管職能。顧崗走馬上任。十年來,他每天關注著風向、水質,通過衛星云圖了解太湖藍藻的分別情況。在一個名為“省太湖安全度夏應急防控群”的微信群里,每天都有人往群里發送太湖各個點位的藍藻情況。
“打撈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吳元霖說,工人的打撈量少之又少,藍藻卻像癌癥爆發一樣,“癌細胞怎么也除不干凈。”
吳元霖的觀點有數據支撐。無錫市藍藻治理辦公室副主任張錚惠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2017年無錫市打撈藻水214.9萬噸,“全省撈了250萬噸,占(整個太湖藍藻量的)5%。”
張錚惠認為,打撈藍藻雖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太湖環境,但對近岸湖泊、河道起到了明顯的作用,“作用大小不講,至少是有作用的。”
“2007年以后,藍藻打撈在無錫形成了常態化。”張錚惠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2007年飲用水危機后,無錫市政府開始打撈水藻,剛開始是用糞勺舀,年底開始采用了機械化設備打撈藍藻。
在無錫市馬山鎮,一位身穿婚紗的女士努力做出微笑的表情。她站在湖邊,腳下是被湖水拍打后密布藍藻的巖石,身后的太湖也漂浮著一層綠油油的藍藻。攝像師站在幾米遠處取景,向她解釋:“上午還好好的,沒想到下午就有藍藻了,我只能把鏡頭往上移點,盡量不拍到藍藻。”
“要是沒藍藻,就是好地方。”新郎說。
經濟騰飛的代價
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周鐵鎮的洪湖村,是眾多傍太湖而生的漁村之一。吳美慧嫁入洪湖村30余年,自認見證了太湖水的“變壞和變好”。
臨近中午12點,吳美慧在兒子催促下步入位于船尾的小廚房,快速將一把紫紅長茄切成滾刀塊,就著一只褪色的菜濾子擱在水龍頭底下的臉盆里。井水通過塑料管道汩汩而來,綻成白色水花。
她揉搓著浸泡在自來水里的茄子,抬起頭說,“我結婚時,還拎著水桶在太湖舀水喝。”
吳美慧的兒子楊小超生于1980年末,五歲就會游泳。
“在太湖里洗澡,水很清,一米多點的湖底都看得清楚,魚啊蝦啊全都撲到身上來,我們拿桶來舀。”楊小超說。
到了2000年左右,“湖水臟得一塌糊涂,一眼望去,盡是散發臭味的深色油污,連魚也變了味。”就算天再熱,楊小超也不敢扎進太湖了。彼時,他所在村莊的人們已經被迫養成用自來水洗澡、洗菜、煮水喝的習慣。
但與同村長輩的遭遇相比,楊小超這點被剝奪去的童趣不算什么。
洪湖村漁民楊齊發像往常一樣把打撈到的蝦賣給鎮上的餐館。幾天后,餐館老板向他索賠:“客人說你的蝦有柴油味。”僵持之下,楊齊發不得已退還了賣蝦的錢。盡管損失不足百元,但楊齊發堅稱這是他最委屈的一次經歷。
“都是化工廠排到太湖的污水害的,辛辛苦苦打來的蝦一分錢沒撈著。”楊齊發說。
周鐵鎮是“蘇南模式”的發軔地之一。1970年代初開始,周鐵鎮出現了鄉鎮企業,并在此后成為宜興重要的化工工廠基地。
隨著鄉鎮企業和外資企業的興起,太湖流域的經濟迅猛發展。2003年,太湖地區以占全國不到0.4%的土地面積、3%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13%的國內生產總值和19%的財政收入。
“過去,環境治理的速度遠遠沒趕上經濟發展的速度。”顧崗稱,由于環境污染防治設施沒有同步跟上,排入太湖的污染劇增,環湖入湖河道水質惡化,致使太湖水質下降,富營養化程度加劇。
太湖流域聯合編制的水質評價顯示,1987年太湖水面有機物污染尚為1%,1993年后,太湖已呈全部富營養化趨勢。1994年甚至達到29.18%。河網情況同樣并不樂觀。1983年流域內污染河道長度還只占40%,1996年升至86%,成為各流域之最。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認為,因鄉鎮企業大規模發展而導致流域污染,是中國環境受到的第一次大沖擊,“跟經濟發展緊密相關。”
在這次沖擊中,受到影響的不僅是太湖。1993年,淮河流域發生重大污染事故,100萬人飲用水發生危機。
失敗的治理
楊齊發的家距離太湖數百米,在他的印象里,從1990年代初開始,一到夏天,就能看到太湖邊藍藻成片堆積、死亡腐敗的景象。更早以前,湖里的藍藻還沒這么多。小時候,他曾看到村里的老人用藍藻給莊稼施肥。
1991年,中國政府投資逾百億元啟動了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
“九五”期間,國家環保部門啟動了“三河三湖一市一海”治理,通過制定區域和流域污染防治規劃,實施重點污染物總量控制,拉開了規模污染治理的序幕。“三河三湖”即淮河、海河、遼河、滇池、太湖、巢湖。
1996年4月,國務院環委會在無錫召開太湖流域環保執法檢查現場會,國家部委領導和蘇、浙、滬三省市領導共商治理太湖污染的方法。
顧崗回憶,當時國務委員宋健剛開完一個淮河流域治理的會議趕來。宋健在無錫的會上提出,對太湖的治理力度要高于淮河。會議還確定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標:到1998年底,太湖全流域工業企業、鄉鎮企業及集約化畜禽養殖場、沿湖賓館、飯店等單位,全部實現達標排放;到2000年底,各出入河流的水質都要達到功能區要求,實現太湖水變清。
兩個月后,江蘇省通過《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并于同年10月1日起實施。
1998年,國家批準《太湖環境治理計劃》。也是這一年,國務院有關部委會同蘇、浙、滬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水污染治理運動,規模最大的就是1998年底的“聚焦太湖零點達標”行動。“零點達標”要求在1998年年底,太湖地區1035家重點污染企業,必須全部實現達標排放。1999年元旦鐘聲敲響之前,當地官員宣布,治理已“基本實現階段性目標”。
2005年,第二輪太湖治理開始。太湖局原副局長黃宣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第一輪太湖治理時,太湖的污染面積只有1%;但到了第二輪治理開始時,太湖的污染面積已超過80%。
2000年,太湖水并未變清。顧崗認為,1996年所提的治太目標——“2000年實現太湖水變清”,過于超前。所采取的措施也不盡完善,2007年以前各地、各部門所做的太湖治理工作,“總體上來說是零星的、不系統的,因此太湖生態系統仍十分脆弱,一旦氣候、水文條件具備,太湖仍可能爆發大規模的水污染問題。”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發表演講時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經濟要綠色化,綠色要經濟化。”顧崗認為,“兩山論”就是要發展綠色經濟無污染、少污染的經濟,自然資源、環境資源要體現出經濟價值。
“環境本身有價值的,環境好了,就能吸引人才和投資,整體價值也就高了。”顧崗說。
無錫主戰場
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近3.7萬平方公里,水域面積逾2300平方公里,貫穿江蘇、浙江、上海。位于太湖西北部的無錫,擁有758平方公里太湖水面面積,包括五里湖、梅梁湖、宜興西部沿岸區和貢湖的一部分,占全湖總面積的32.4%;占有太湖岸線142公里,約占沿湖總岸線的三分之一。
當水溫處于25℃-35℃時,藍藻快速繁殖,大面積的漂浮在水面上。春夏兩季,太湖盛行東南風,藍藻便吹到了無錫。
“(太湖治理的)主戰場就在無錫。”張錚惠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太湖生病,無錫猛吃藥。”江蘇15條主要出入湖河道,13條在無錫,清淤量占全省的70%,藍藻打撈量占全省90%,無錫是太湖治理的“前沿重鎮”。
“2007年,太湖水污染達到了峰值。”顧崗說。
這一年,太湖藍藻出現大規模死亡和腐爛,導致湖體嚴重缺氧,貢湖取水口附近大面積水體發黑發臭,無錫市爆發了飲用水危機。
顧崗在一篇寫于2015年的文章中回憶,“2007年5月28日下午5時,貢湖水源地溶解氧下降到0mg/L(正常情況下應大于4 mg/L),氨氮超標25倍,每升水里含有的藻類數量超過5000萬個。5月30日凌晨兩點,無錫南泉水源廠水質氨氮超標19倍以上。”
在周鐵鎮,楊齊發看到沿湖堆積起數十公分厚的藍藻,藍藻富含蛋白質,因聚集而導致缺氧死亡后,散發出宛如腐敗尸體般的氣味。“丟塊磚頭下去都不會往下沉。”
他對此習以為常,并未意識到2007年的藍藻爆發將引發異于往年的關注。
2007年6月11日,國家環??偩謱<医M給出的研究結果稱,太湖已有大規模爆發藍藻水華的生境條件,全太湖氮、磷含量居高不下,符合藻型生境條件,5月平均氣溫達到歷史同期最高,加之降水量偏小,導致北部湖區提早形成大規模藍藻水華。
2007年5月30日,面對飲用水危機,無錫市自來水公司采取了人工撈藻、投加粉末活性炭、加注混凝劑等應急處理措施。(來源:界面新聞)
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上海歐保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媒體或互聯網其它網站,上海歐保環境登載此文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與本公司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相關內容!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