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太湖大水面鰱鳙烏子培育“夏花”試驗現場測產,鰱鳙烏子經過1個多月的生長發育,成功培育出“夏花”。
5月-8月之間,3公分左右的小魚稱“夏花”,此次5月下旬培育的“夏花”在太湖竺山灣,竺山灣屬太湖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的湖區,一旦外部水文、氣象條件具備,不斷積累的氮、磷等營養鹽就可能引起藍藻暴發。
太湖漁管辦在竺山灣大水面鰱鳙烏子培育“夏花”試驗,設置了兩個面積為21畝的大型圍隔, 6月底在圍隔中投放鰱鳙烏子,利用竺山灣水體中藻類等豐富的天然餌料資源,對鰱鳙烏子進行大水面高密度培養。
監測數據表明,經過一個月的生長,鰱平均體長74.8毫米,平均全長92.6毫米,平均規格75條/斤;鳙平均體長62.8 毫米,平均全長76.6毫米,平均規格為122條/斤,單個網箱產量達到10000斤,平均畝產500斤,平均規格和畝產等指標都高于同期內塘一倍以上。
按以上100噸的魚產出,捕撈時可從湖中帶出氮2500公斤,磷300公斤,碳12000公斤,魚每生長一公斤,可吞吃50公斤藍藻。太湖漁管辦資環處陸建明給記者算了筆帳,這些鰱鳙魚可吞吃太湖藍藻5千噸。
據太湖漁管辦童樂介紹,將把試驗培育的“夏花”投放到太湖凈水魚種培育基地的網箱中培育大規格冬片魚種,預計到今年年底可以產出鰱鳙魚種20萬斤,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00萬元以上,同時鰱鳙在生長過程中還將固定大量的氮、磷、碳等營養鹽,濾食水中浮游植物,抑制藍藻等藻類的生長和繁殖,有效凈化試驗水域及周邊水質。
太湖漁管辦負責人表示,將通過大水面鰱鳙烏子培育夏花、魚種等系列試驗充分發揮漁業凈水、抑藻、固碳等生態功能,協調好漁業生產與保護生態的關系,為太湖漁業綠色發展、產業升級、生態保護提供經驗和借鑒。(來源:新華經濟369記者:丁蔚文)
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上海歐保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媒體或互聯網其它網站,上海歐保環境登載此文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與本公司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相關內容!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