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的旅游路東段和鳳凰路北段,已打造出“海綿道路”樣板段。相比于原來雨水落地后直接變成地表徑流排走,現在則可通過各個“海綿部件”,讓雨水充分滲入地下。
28日,記者在旅游路東段一飽眼福。位于旅游路與小漢峪溝交界處以東約230米路段南半幅,就有一“海綿道路”樣板段。項目部技術人員舀了一瓢清水潑灑在新建成的人行道路面上,不到1秒鐘水分就全部通過透水混凝土的孔隙滲了下去,完全未形成地表徑流,就像全部被“喝掉”了一樣。技術人員介紹,旅游路東段要打造自由式人行道的路段約為1.2公里,將全部采用這種透水式路面。
記者注意到,這段道路地勢南高北低,為阻隔南側緩坡流下來的雨水直接沖上人行道,緩坡與人行道之間采用了一種“高個”路沿石,它的“個頭”為50厘米高,比一般路沿石高20厘米。“擋住的雨水能通過外側花壇直接下滲。”技術人員說,“高個”路沿石是為了海綿城市建設專門開發定制的新產品,也是首次運用在實際道路改造中。
鳳凰路北段“海綿道路”樣板段位于萬象新天小區附近道路西側,人行道外側綠化帶中分布著兩條淺溝,稱為“植草溝”。技術人員介紹,植草溝本身就有聚水和下滲功能,當降雨較大或高坡綠地滲透飽和的情況下,來不及下滲的雨水會順坡匯入植草溝,水流借助南北地勢高差,流向下游的下凹綠地。記者看到,在下凹綠地處,有一片蘆葦。“這一區域是用于蓄水的,既能起到滲水作用,又形成了‘旱地綠洲’景觀。”技術人員說。下凹綠地處還將設置溢流井,高出一定水位后,多余的雨水會通過溢流口進入道路雨水排水系統排走。此外,鳳凰路北段快車道外側,每隔10米左右就會安裝2塊齒狀路沿石,讓快車道徑流能通過這些鋸齒流入綠地。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