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污水處理技術轉移國際研討會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項目國際專家Tuan Yap說,很多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感受到工業化給環境保護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挑戰。“中國所經歷過的問題,正是其他國家現在所面臨的。”
據介紹,柬埔寨現有的排水設施年久失修,無法形成有效的覆蓋整個市區的排水體系,雨季時經常發生城市內澇;同時,由于沒有集中式市政污水處理廠,只能利用天然河道、濕地、自然水體進行降解。“每天有超過100萬噸污水和雨水排入自然水體,產生近百噸BOD負荷。沒有經過處理的污水排入了湄公河。”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李杰說。
柬埔寨的現狀并非孤例。自2008年以來,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協助下,同濟大學多次對肯尼亞、贊比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等國家進行了調研。調查發現,大部分非洲國家由于經濟、技術條件所限,給排水基礎設施十分薄弱,管網普及率較低,水處理設施陳舊,設備老化,水處理藥劑供應渠道單一,水質監測儀器不足,技術和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有80%的污水未經過處理直接排放,發展中國家這一問題尤為嚴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代表張世鋼表示,預計未來40年內全球城市人口將加倍,而低收入國家只擁有有效處理污水所需能力的8%,水污染嚴重威脅健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解決水污染問題迫在眉睫。
去年,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污水倡議”和中國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啟動了“污水處理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伙伴關系”項目,在中國的22個城市調研了40多種性價比高、且適合轉移的污水處理技術。目前該項目的報告已經完成,并對污水處理領域進行南南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議。張世鋼表示,項目會繼續將中國的污水處理技術介紹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去,促進南南合作、經驗分享和技術轉移。
“目前,中國污水處理產業已經進入成熟期,中國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所借鑒。”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環境工程設計所副所長李安峰表示,希望從高層推動國家間的南南合作,構建專門負責技術轉移的服務機構,以幫助國內環保企業走出去,而不僅僅是以政府援建項目的形式。
“當前,中國正在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將給很多缺少資金和技術的國家帶來機遇。”Tuan Yap說。
本文來自《經濟日報》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