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黑臭“染病”,全城為之動容。6月11日,記者從多方獲悉,經過多年的研究,從實驗室到“臨床”河道,無錫已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生態治理辦法,雖然這些辦法是“無錫經驗”,但已成為國家課題的解決方案,是經過實際操作得到多方認可的生態治理“國家樣本”。
曾經的黑臭河道如今迎來了垂釣者
居民擔憂:“這樣的效果能否長久”
“這條河以前又黑又臭,臟得不得了。”昨日,當記者來到景麗東苑西側東新河歐尚段時,一位在這附近住了10年的周先生忍不住“吐槽”起這條河的過往。這條200米左右的小河,河水的黑臭曾讓附近的居民避之不及。“不過現在是比以前好多了。”周先生坦言,印象中是從去年開始,這條河“變”了,不再黑臭。跟著周先生的指引“打量”了一下眼前這條河,河床上長有水生植物,河面上還漂浮著朵朵睡蓮,沿著河岸走一走,還能碰上三五個垂釣者。
“我們采用生物治理的方式,向河浜投放了微生物菌群。”濱湖區水利局的相關工作人員一語道出了黑臭河道改變的原因。該人士介紹,由于種種原因,這條河的生態系統遭到了破壞,對此采用生物治理的方式,通過培養微生物、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動物的放養,促進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進行轉化、降解,有效降低水質COD、氨氮等,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促使水生態逐步恢復自凈能力。
不過,周先生對于這條河的“未來”還是有些擔憂,“這樣的治理效果能保持多久?”相關部門人士坦言,采用投放微生物菌群的方式讓黑臭河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觀,但是這僅僅是治理的基礎環節之一,“這條河道有很多箱涵,這是治理的難點。”該人士介紹,河道污染表象在水質,根源還是在岸上,除了做好源頭雜物過濾外,更要做好沿線防污控污工作,而“藏于”地下的箱涵,其天然的隱蔽性加大了防污控污的難度,也使得生態系統的人工營造更為困難。
生物處理技術暫未在全市大范圍鋪開
業內人士:應急治理技術要科學采用否則會破壞生態
江蘇奕普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錢向軍高工有著20多年的從業經驗。在他看來,黑臭水體第一階段的應急治理,如采用化學方法像強化絮凝和藥劑殺藻等技術,雖然高效但只是短期效果明顯而已。絮凝劑增加了底泥負荷,且不利于生態修復,同時還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 化學殺菌劑雖然除藻快速高效,但對其他生物比如魚類等副作用較大,甚至會加速釋放藻毒素,造成二次污染也破壞了生態平衡。這種情況下,微生物菌劑的投放就能快速地發揮功效了。“但考慮到水體的流動性和微生物等對水質變化的敏感度,容易形成短期效應和單一效應,推廣運用還需要更多研究。當然,如果處理得不好,也容易形成惡性循環。”錢向軍表示。
記者在隨后的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河道生物治理并未在全市范圍鋪開。“這種技術對河道條件要求較高,且效果比較有局限。”市水利局相關人士表示。據介紹,多年前,在全市“清河行動”時無錫也曾做過幾條試點河道,短期效果確實較明顯,但從長遠看并不理想。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治理技術有局限性,受河道自身條件約束較多,而且一些城區河道排水要求比較高。“比如現在汛期階段,在河道里灑了微生物菌種,可能才停留了半天,一場暴雨落下來,這些菌種還未發揮效果就已經被排走。”所以,相對水流比較緩慢的小河浜會比較適合這種治理技術,而且截污要相對到位,沒有大的排污口,采用這種生物治理的技術或許會有些效果。如果選對了菌種,短期內對提高水質、透明度效果應該很快。
生態系統修復勢在必行
黑臭水體:應有效提高其自凈能力
“從未來河道治理技術的大趨勢來看,僅僅引入生物治理肯定是不夠的。”有關專家分析說,很多地方在治理中陷入了誤區:技術選擇上注重短期效應、忽視長效運行;注重單一措施、忽視綜合治理;注重水質凈化、忽視水生態修復;注重技術措施、忽視科學管理; 機械套用污水處理的思路與技術;缺乏對水生植物凈化作用的科學認識等。導致經過治理的水體無法維持長效潔凈狀態,很快再次出現黑臭。
在去除黑臭應急治理的同時,應迅速排查外部污染源,在控源截污基本完成后,水質改善和長效保持才是治水的本質所在,其核心在于水生態系統的構建,恢復水體的自凈能力。錢向軍透露說,他們目前和上海海洋大學一起正在進行的河道治理技術,會大量的運用到水生去富營養化、水生控藻、組合式生態浮床和水生森林等多項技術,構建包含水生動植物、微生物在內的完整水體生態系統,恢復被污染水體的自凈能力。
治理黑臭水體,系統性整合治理技術、重視生態修復方式勢在必行,構建健康的水體生態系統,恢復水體原生生態是根治水體黑臭的必經之途,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意。
生態治理,無錫已有技術“樣本”
國家級項目:為期四年已治愈三條河
據了解,四年前啟動的國家“十二五”水專項太湖項目,在對太湖新城湖濱流域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綜合示范課題中選取了太湖新城梁塘河、蠡河、長廣溪3條污染程度分別為重、中、輕度污染的河道進行實踐性地生態治理研究。而梁塘河謝灣底浜的生態治理是國家“十二五”水專項太湖項目中的一個支項目。
“這是生態植草溝,”在離梁塘河支浜幾百米的示范林區,太湖湖泊治理有限責任公司的邱偉健介紹,林區土壤里富余的水通過導流匯入到了植草溝,通過天然屏障水中的氮、磷等成分得以消減,此后水流再進入到節點處理池,這一處理池是林地中的低洼地改建而成,是攔截、蓄滯、強化凈化型的濕地系統。也就是說,水流經過植草溝和節點處理池兩個環節的凈化后才匯入到謝灣底浜。而謝灣底浜還建立起了生態階梯濕地。走進謝灣底浜,只見岸坡上種有挺水植物野茭白,河面上則用生態浮床種上了水芹,“河底還有沉水植物”,通過這樣系統的生態治理后,謝灣底浜告別了黑臭。
經過近4年的生態治理,3條河的水質都有了明顯的好轉。無錫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無錫市太湖湖泊治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黃曉峰博士是此次課題研究主負責人,他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雖然到今年年底國家層面才會來無錫進行全面驗收,但這項已經成熟的“無錫版”治河技術,可以說對于錫城未來的河道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儲備”。
河道恢復自凈能力需要足夠的時間
新一輪河道治理:前期專家論證馬虎不得
黃曉峰表示,通過前四年“試驗”,目前該項目已接近尾聲,三條河共9個示范工程都已顯現出效果。針對新研發出來的無錫河道生態治理技術,該項目組還編制了河道生態系統的“健康指南”,為今后其他河道可提供直接有效的“經驗總結”,未來治理在此原則上可進行“簡單復制”。
談到河道的長效治理,黃曉峰表示,“河道要恢復自凈能力,需要足夠的時間。”在他看來,科學治理河道,在前期論證時,不要怕浪費時間。前期論證是一個非常謹慎的過程,一些業主單位恨不得兩三天就要逼著拿一個規劃方案出來是萬萬不可取的。
“有了這個成熟的技術和積累,完全可以想辦法運用到更多的項目中去。”市里提出來要精準治太,在黃博士看來,在新一輪的治水中,同樣要注重“科學治水”。他建議說,在這一輪治水中,千萬不可盲目趕時間,一定要進行專家論證,應從調查、方案論證以及采用的技術等進行多方多輪的論證。與此同時,還要關注治水的長效性。我們這新一輪水行動計劃雖然只是五年計劃,國家的水專項計劃是要到2030年,還要關注長效性。在設計階段,就要考慮到方案完成后的可維護性。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