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興、因水而美的城市,水系發達,河網密布。為整治中小河道,今年上海已制定了一攬子精細化、標準化的管理制度與措施,整治中小河道各項措施都在大力推進中,今年首批471條河道水利工程完成率已超90%,對第二、三批“702+691”條黑臭河道整治的開工率已超過了80%,整治進程與效果均好于預期。
編“天羅地網”
對全市水體排查摸底
在申城中小河道的綜合整治中,有關部門群策群力,編織一張“天羅地網”。
“上海河道規模雖然不大,但不少是百余米的‘斷頭浜’,甚至是‘掐頭去尾’的一潭死水,目標隱蔽,客觀上為調查制造了障礙,因此排查和摸底工作量巨大。”上海市測繪院第三分院副院長楊常紅說,“為方便疑似黑臭水體實地核查,我們自主研發了《上海市水環境綜合整治采集系統》,包括移動端APP,PC端檢查工具和PC端格式轉換與批量輸出工具。”
據介紹,上海市測繪院采用國情普查數據作為水體提取的基礎導向信息,然后利用近紅外波段對水體反射的敏感性進行解譯,并輔助以人工干預,得到全市水體準確范圍,“上海市水體污染,外觀上主要有三項指標,即水體富營養化、水中漂浮的垃圾、污水這三類,如果從光譜信息中識別以上三類情況,則分別需要從葉綠素含量、地物分類、水體濁度三方面考慮。針對以上情況,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采用植被指數測定葉綠素的相對含量、區域平整度及邊緣提取確定垃圾等漂浮物、通過水體對近紅外光譜吸收率來測定水體的濁度,以上三個方法綜合,基本可以判斷出水體污染情況。”
“既要打‘攻堅戰’,更要打‘持久戰’,建立完善長效機制。”上海市測繪院副院長顧建祥表示,目前上海市水務局與上海市測繪院已經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合作開展本市水環境地理國情專項監測,將“河湖水面率監測”納入本市地理信息國情監測的專題要素,建立“上海市水域管理數據庫”。同時還將利用無人機技術、多光譜遙感技術以及數字地面模型技術(DSM),共同開展黑臭河道的動態識別,疑似違法河道占用監測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鄉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動態管理機制。
提出長效管理標準
避免“反復治”“治反復”
為避免河道整治陷入“反復治”“治反復”的怪圈,做好整治后河道水環境的鞏固和提升工作,上海各區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虹口水資源較為豐富,除黃浦江、吳淞江-蘇州河外,還有7條段內河流總長約22.6公里,河道面積約0.9平方公里。其中,江灣市河、南泗塘因2015年公眾評價黑臭,且水質參考指標不合格,被列入住建部考核的全市56條段建成區黑臭水體。
“自去年底全面啟動河道綜合整治工作以來,經過半年的積極整治,虹口治水已初見成效。江灣市河、南泗塘的治水工程已全部完工。”據虹口區建管委副主任陳新介紹,虹口區目前正加緊實施虹口港防汛墻綜合改造和濱水步道貫通工程,并以江灣市河為樣板,研究制定河岸生態景觀綜合改造提升方案。
據悉,上海市水務局今年會同相關單位,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既對當前全市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工作提出指導規程,又對長效管理提出標準,還對整治后河道管理的實施主體、巡查周期、問題處置時限等逐項進行了明確。同時,水務部門正在開展河道命名三年行動計劃,實現河名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
我要評論: | |
內 容: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
驗證碼: | 看不清?! |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