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成都市公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意見》,提出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導有緩解”,將70%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計劃到2020年建成區25%以上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則提升至80%以上。
自2015年國家先后確定兩批共30個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并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后,全國多個城市陸續探索構建城市雨水開發體系,促進建立科學完善的城市水循環系統,根治城市內澇頑疾。
業內專家認為,海綿城市不僅能夠推動破解城市“逢雨看海”,也將成為打造低碳生態城市的突破口。不過,建設海綿城市,還需面對如何因地制宜、資金怎樣落實、怎樣破解施工專業化等難題。
建設海綿城市不能“一刀切”
“海綿城市”的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指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循環水,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我國國土遼闊,地形和氣候千差萬別,城建基礎不同,因此有專家提醒,在建設海綿城市時應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有針對性的規劃和建設方案。
以成都為例,該市去年初便開始在天府新區試水布局海綿城市建設,今年上半年完成了總計130個項目、總投資554億元的建設項目庫,最終提出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原則,建設海綿城市示范區、海綿型小區、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海綿型公共服務設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等八大工程,打造兼顧“生態、民生、產業、耕保”的海綿綜合體。但最終成效如何,還需觀望。
北京建筑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李俊奇認為,海綿城市建設不能“一刀切”,不能過分夸大或貶低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的作用。
資金怎樣落實
建設海綿城市,最關鍵在于資金如何落實。
記者了解到,當前國家主要采取試點補貼、鼓勵PPP模式的政策導向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以四川省今年初發布的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意見為例,重點強調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資金投入力度,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
業內人士指出,海綿城市采用PPP模式建設,如何實現投資回報是資金落實的關鍵所在,而眼下沒有明確收費機制,很難吸引企業熱情參與進來,整體效果或難達到預期。李俊奇曾公開表示,如何在獲得多鏈的投資渠道和資金保證后,確保社會資本可以得到可持續回報,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據了解,除了PPP模式,目前建設海綿城市還有傳統的各部門分段實施模式和城投模式。有研究人員認為,傳統模式相對容易推進,因為政府對各部門的協調是企業無法做到的。
專業化施工企業短缺
連日來的大雨,對于成都建工所承建的成都首條按照海綿城市理念進行設計的城市道路而言,無疑是巨大考驗。承建方工程師曾表示“既期待又擔心”,畢竟缺少經驗。
最終,這條道路經受住了考驗。但在此過程中,專業化施工企業短缺問題明顯。
國際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工程實踐交流協會秘書長張穎夏指出,在全國各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當前可供業主選擇的有經驗的建設施工企業十分稀缺。他表示,海綿城市建設對整個中國都是新生事物,相關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在海綿城市建設上都還處在起步階段。
經驗少、難點多,有專家表示,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