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計時
■ 印發《生態濟寧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3年~2015年)》、《2015年~2016年濟寧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倒計時”的方式強力推進流域深化治污。
技術改造
■對傳統產業實施技術改造,關閉淘汰全部麥草制漿、酒精等重污染行業。
生態凈化
■ 建設河流入湖口人工濕地、修復河道走廊及濱湖區濕地,利用生態系統凈化入湖河流水質。
在線監控
■ 強化環境在線監控,在排污企業、城市污水處理廠、工業園區、縣界出境斷面和入湖口分別設置5道安全防線。
智能管理
■ 探索加快智慧環保體系建設,實現全市水污染防治動態智能化管理。
連日來,記者穿行于山東省濟寧市北湖、魚臺、金鄉等縣(市、區),現場了解企業污水治理、中水回用、濕地建設等情況,目睹了昔日的“醬油河”、“臭水溝”重現草木繁茂、鳥飛魚躍的美麗景象。
近年來,濟寧市堅持把水污染防治擺在突出戰略位置,堅持“治、用、保”并舉,全面開展流域環境綜合整治。經監測,轄區主要河流斷面和南四湖水質連續12年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提前兩年實現了山東省下達的重點河流恢復魚類生長的水質改善目標,濟寧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重點流域治污工作先進市”榮譽稱號。
■以“倒計時”強力推進
□黨政“一把手”掛帥,構建水污染防治大格局
濟寧市地處淮河流域,轄區水域面積廣闊,河流縱橫密布。其中,由微山、昭陽、獨山、南陽4個湖泊連接而成的南四湖,是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流域面積達3.17萬平方公里。作為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必經之地,南四湖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南水北調工程的成敗。
濟寧市環保局污染防治科科長孟青松告訴記者:“2002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啟動時,調水沿線污染十分嚴重。當時53條匯入南四湖的河流魚蝦絕跡,湖區水質全面呈劣Ⅴ類,局部湖區COD高達上千毫克/升。按照國家南水北調治污規劃,調水干線達到Ⅲ類水質目標,需削減污染負荷絕對量80%以上,治污難度很大,曾被專家學者稱為‘天下治污第一難’。”
面對困難,濟寧市選擇迎難而上。“濟寧市專門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指揮長,3位副市長任副指揮長,市直有關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防治工作指揮部,制定方案,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嚴格考核獎懲,有效調動了各級各部門的治污積極性,構建起了水污染防治大格局。”孟青松說。
據統計,“十一五”以來,濟寧市累計投入資金逾百億元,上馬大批治污工程,深化污染點源治理,嚴格控制面源污染,建設濕地深度凈化,防控并舉確保安全,促進了水環境質量的大幅度改善。
到2012年,濟寧市列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控制單元治污方案》的119個項目全部按期建成,13處南水北調省控考核斷面全面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南四湖內5處水質監測點全部穩定達到規劃水質目標要求,轄區水質整體基本恢復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水平,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
水質達標只是流域治污的第一步。如何確保南水北調流域水質穩定向好,嚴防污染反彈,成為擺在濟寧市委、市政府面前的新課題。
為此,濟寧市先后印發了《濟寧市南水北調水污染防治工作推進方案》、《生態濟寧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3年~2015年)》,以“倒計時”的方式強力推進流域深化治污。完善南水北調水質達標倒逼機制,嚴格落實水污染防治責任,縣(市、區)主要領導對轄區內重點河段、出境河流水質負總責。
濟寧市堅持“一河一策”措施,對入湖河流開展全流域綜合治理。建立重點河流斷面水質考核標準,對河流斷面超標或重點工程任務不落實的縣(市、區),采取掛牌督辦、區域限批、責任追究等懲戒措施,確保水污染防治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為進一步推進流域治污,確保水質穩定達標,今年8月底,濟寧市委、市政府印發了《2015年~2016年濟寧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了工業企業達標提升、強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人工濕地生態建設、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等十大任務,將責任分工明確落實到各縣(市、區)和18個市直有關部門,強化督查通報和考核問責。
濟寧市將十大任務分解細化為270余個具體項目,明確了責任單位、具體責任人、標準要求和完成期限,倒逼各縣(市、區)、各有關部門加快治污進度,確保各項治污工程早日建成,發揮效用。
■科學施策提升治污水平
□堅持“治、用、保”并舉,污染治理向小流域延伸
在濟寧中山公用水務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廠區干凈如花園,處處綠草如茵,石榴、山楂等果樹隨處可見。深吸一口氣,聞不到一絲異味。
公司運營總監陳傳運介紹,廠區采用了生態技術污水處理系統,通過搭建微生物食物鏈,有效抑制腐敗菌群滋生,提高處理效率,從源頭削減污泥,提升出水水質,同時具有很好的除臭效果。
記者在污水處理廠出水口看到,處理后的中水清澈見底。自動監測設備顯示的出水COD即時濃度為33毫克/升,氨氮濃度為0.56毫克/升,均達到了一級A排放標準。
在出水口附近,兩座泵房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太白湖新區環保局局長賈治胤介紹,一座為中水外輸泵房,每天將數萬立方米中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華能濟寧電廠、運河電廠和嘉祥電廠;另一座為截蓄導用加壓泵站,將電廠消化不了的污水,加壓輸送到老運河、洸府河等人工濕地,進一步凈化處理。
污水處理、中水回用、濕地凈化,濟寧中山公用水務有限公司與電廠、濕地間的生態聯系,正是山東探索建立的“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的生動寫照。
濟寧市在全市重點流域均建立完善了“治、用、保”治污體系,并不斷向小流域延伸,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治”上,濟寧市采取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源頭控制、末端治理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對傳統產業實施技術改造,關閉淘汰了全部麥草制漿、酒精生產等重污染行業。目前,全市涉水工業企業全部建設了污水預處理設施,達到了山東省修訂后的加嚴地方排污標準,煤礦、電力、機械制造和商品漿造紙四大主導產業外排廢水全部達到接納水體環境質量標準。全市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及工業園區集中污水處理設施33座,總規模達117.25萬噸/日, 全市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96%。建成7座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日無害化處理垃圾能力達到4000噸。取締南水北調輸水干線小碼頭近200個,并建成投運3座垃圾回收轉運站和污(油)水處理站。
在“用”上,濟寧市重點抓好再生水循環利用,減少廢水排放量。建成7座再生水截蓄導用工程,可攔蓄達標排放中水5912萬立方米,新增庫容3860萬立方米。實施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回用工程,形成中水回用能力57.7萬噸/日。鼓勵企業大力實施廢水深度處理和再生水回用,57家企業配套建設了再生水回用設施,處理后的廢水達到再利用標準。
在“保”上,濟寧市著力加強生態修復和保護,打造生態屏障。采取建設河流入湖口人工濕地、修復河道走廊及濱湖區濕地等措施,利用生態系統凈化入湖河流水質。全市已建設和修復人工濕地35處,面積達20萬畝,水質凈化能力達到每天30萬噸。制定實施了《南四湖漁業功能區劃和養殖總量控制規劃》,集中取締投餌性養殖,累計清理網箱3.8萬畝、網圍15.6萬畝;大力發展“生態漁業”,由“以水養魚”轉變為“減漁養水”。
■防控結合筑牢安全屏障
□強化源頭管控、在線監管、預警應急,建設智慧環保體系
在金威煤電有限公司廠區,記者見到一處占地廣闊的應急池。池深近十米,容量達5000立方米,一旦發生環境突發事故,可在第一時間有效收集存儲前期雨水及事故水。
金威煤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申玉海對記者說:“為確保環境安全,公司在治污達標的基礎上,投資600余萬元用于環境安全防控體系建設,包括建設市級標準化驗室,生產廠區及儲存罐區建設圍堰、地面做防滲處理,建設能夠滿足兩個生產周期內的廢水、初期雨水和事故水收集的事故應急池等。”
如今,在濟寧市各縣(市、區),從企業內部到工業園區,從河流斷面到湖泊閘口,都已建立起了一整套環境應急防控體系,實現了事故預警、污水截留、應急處置的全程控制。
為從源頭上防治污染,濟寧市嚴格落實新、擴、改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對不符合要求、落實不到位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和環保驗收,對通過環保驗收正常生產的排水企業,嚴格執行排污許可證制度。
濟寧市不斷強化環境在線監控,全市128家單位安裝水質自動監測設備239臺(套),其中重金屬在線監測設備44臺。同時,在排污企業、城市污水處理廠、工業園區、縣界出境斷面和入湖口分別設置5道安全防線,環境監測和防控能力大幅度提升。
圍繞預防、預警和應急三大環節,濟寧市先后編制了《濟寧市地下水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和《濟寧市南水北調工程沿線涉水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健全完善風險評估、隱患排查、事故預警和應急處置4項工作機制,持續不斷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多年未發生重大涉水環境污染事故。
濟寧市環保局局長張言申介紹說:“保水質是長期的工作任務,不容有絲毫松懈。下一步,我們將探索加快智慧環保體系建設,通過水污染綜合監控、網絡、終端監測監控、大數據分析等平臺功能的融合,實現重點斷面、點源在線監控,大數據信息收集、分析、預判,應急管理遠程監控等,最終實現全市水污染防治的動態智能化管理,提升環境監管和應急水平。”
此外,濟寧市還將全面實施城市污水及工業污水的除磷、脫氮再提高工程,進一步推進污泥規范化處置,有效削減河流斷面總磷、總氮含量。采取重點區域畜禽禁養、一般區域畜禽糞便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置、完善餐廚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機制等措施,加快解決規模養殖、餐廚垃圾帶來的河流污染問題。
為有效鞏固流域治污成果,濟寧市將繼續深化“治、用、保”治污體系,打造一批生態河道和重點人工、自然濕地工程,擴大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建設規模,提升管理水平。堅持部門聯合執法、環境日常監管和專項行動相結合,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從嚴打擊,嚴守執法紅線,保持高壓態勢,保障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