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指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 4月2日,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正式公布。遂寧就是全國首批16個試點城市之一。
深閱讀
5月28日上午,遂寧市住建局、水務局、財政局及各城區負責人坐到一起,確定海綿城市的最終方案。會議從上午開到下午,參會人員熱情不減。根據此前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的要求,遂寧要在29日中午之前上交最終方案。“我希望方案充分考慮降雨集中、城區不斷擴張的實際,管線渠道要留足未來空間。”說到激動處,遂寧市船山區觀音湖管委會副主任周軍站了起來,手里揮舞著海綿城市規劃方案初稿。此時已是下午兩點,會議開了整整四個小時。
為何探
雨季“看海”旱季“喊渴”,城市水資源匱乏
遂寧市水務局供排水科科長馮林介紹,近年來,遂寧陷入了“一面喊渴,一面卻飽受內澇之苦”的怪圈:當地多年人均占有水資源不足400立方米,這一數據常年位居全省倒數第一,屬典型的水資源匱乏城市。冬春季,主城區只能靠灑水車來解決綠化用水;降雨量超過六成集中于夏季,暴雨之后就是“城市良心”下水管道的不堪重負。
遂寧市城市防洪辦主任李賢軍回憶,近兩年,夏季主城區都出現嚴重內澇。尤其是2013年的“6·30”強降雨,導致以船山區為主的老城區出現45個內澇點,部分地區積水深度超過80厘米,城市交通一度癱瘓。
李賢軍說,為了解決城市排水能力的不足,沒少想辦法。管渠越修越長,管子越來越粗,內澇卻減輕有限。截至2014年底,主城區已經分布長約312公里的管渠;四座大型排澇站設計能力可達280立方米/秒,其指標超過都江堰灌區大春引水的一半。無論從哪個角度考量,遂寧的城市排澇能力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居上游。
反映區域水土保持能力的城市綠化覆蓋率等指標上,遂寧的數據同樣不低。截至去年,遂寧的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1%。但這些綠地非但沒能起到滯留雨水的作用,還為城市管理增添了負擔。
具體來說,就是旱季的用水難。遂寧市水務局統計,主城區每年綠化等生態用水量超過100萬立方米。這對于缺水嚴重的遂寧而言,是巨大的生態包袱。更何況,伴隨著生態壓力的還有一筆清晰的經濟賬:按照遂寧市主城區水價,每年綠化用水水費就超過230萬元,外加灑水車、工人等費用,總計超過六百萬元。而如果加上沖洗廁所、洗車等其他用水,旱季的遂寧,供水壓力巨大。無奈之下,當地規劃修建了城市應急水源地——黑龍凼水庫。
怎么探
城市雨水處理理念,從“快速排除”向“慢排緩釋”變化
年年建設年年澇,綠化灌溉成本居高不下。為何會這樣?又該如何改變?
住建部城鎮水務管理辦公室副研究員李瑋認為,傳統的城市雨水處理,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目的。城市建設過于強調路面硬化和建筑物密度,將各功能區的職能單一化,人為切斷城市與自然的聯系。地表很容易出現“皮膚壞死”,綠地“城市之肺”無法通暢呼吸,濕地河流等“腎臟”無法通暢運轉。其直接結果就是,土壤成為城市稀有資源,綠地蓄水能力差,硬化路面滲水性差。一旦遇到暴雨、洪澇、干旱、熱浪,看似堅硬的城市就變得很脆弱。
而海綿城市則完全相反。在設計理念上主要通過下沉綠地等途徑,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控制為主,借助自然力量排水。逐步恢復城市生態系統,讓水循環更加接近自然狀態。以雨水下滲為例,李瑋說,像遂寧這樣的南方地區,考慮到土質、降雨分布等因素,一般而言,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滲入地下,其余可匯入江河。
“這跟城市大小、地形地勢、氣候無關,重要的是處理的思維。”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分院項目經理唐川東持同樣的觀點,最終目標是將對雨水利用的單一途徑轉向多途徑,在排水之外,還充分利用植被吸收、河湖濕地蓄水、馬路和土壤滲水、水池收集等方式分流雨水。被蓄積的雨水可以再次利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用水難。
如何探
以改造和升級為主,在城市地下鋪塊大“海綿”
該如何擴充“海綿體”?
5月28日的會上,遂寧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長唐靜一再強調,海綿城市主要不是“建”來的,而是以“改”和“升級”達到的,基本無大型工程。
在最終上報的方案上,315個規劃項目中,建設項目只有43項,分為建筑與小區改造、城市道路改造、城市綠地與廣場改造、城市水系整治四個大類,工程分為三期,在2017年底之前建設完畢。“全在細節里頭。”唐靜說,海綿城市主要的實現途徑是對已有的道路、綠地、廣場、建筑、管渠進行升級改造。最終的目標是,主城區年徑流量的75%將被控制,每年有25.7毫米的降雨量被就地蓄積,每年可累計收集雨水約1000萬立方米,相當于一座中型水庫容量。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遂寧要對主城區(含船山區、河東新區)面積約15.7平方公里區域的建筑物、路面等進行改造,設置集雨設施。在此基礎上,配套修建蓄水池45個,并在城區周邊建設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的城市濕地公園。
除了蓄水,技術難度最為復雜、也最為重要的是,恢復雨水的下滲。
第一招是綠地下沉、設置植草溝。不少城市的綠地被設計成了“花壇”,其高度超出路面幾十厘米。降雨時,植被尚未來得及吸收,雨水就已流向路面;天晴時,由于地勢較高,為先干旱的區域。這樣,城市空有綠化覆蓋率,卻無法發揮調蓄作用。植草溝,是在硬化的道路中間留出一條縫隙,高度低于路面,其間種上植被,路面的雨水可以就近排入溝內,然后下滲。
第二招是推廣使用透水建材,增加硬化道路、小區等滲水能力。以傳統的人行道為例,其表面多為花崗石、瀝青等防水性能較強的建材,下面是一層隔水能力更強的混凝土;改造之后,地表鋪設滲水磚,下面的墊層改為碎石、砂礓、廢棄建材等。
海綿城市不僅對雨水有量的控制,在質上也有所體現。根據此前三部委下發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提出以雨污分流等方式,使試點城市地表水達到四類以上,初期雨水徑流污染也要有效控制。
未來之路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建設
海綿城市效果究竟如何,尚有待驗證。不過,李瑋提醒,不能把城市防洪排澇、綠化用水等責任全壓在海綿城市之上,“如果是這樣,那是對海綿城市的誤讀”。“巴黎算得上海綿城市了吧,但是下水道建設持續了幾百年,目前還在根據城市規劃調整進行改擴建。”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持同樣態度:海綿城市只是改變城市水循環的形態,并在此過程中兼具了減輕內澇、提供灌溉用水等作用。對于城市防洪排澇、生態用水等,仍主要是以工程方式來解決。在體驗建設成果之前,尚有一道難題擺在面前:建設資金從哪來?
5月28日下午,遂寧主城區以南十公里的龍鳳古鎮張飛梁村,城南第一、第二污水處理廠正在全力運轉。遂寧市水務局副局長李光發介紹,兩座水廠的日處理能力已經超過12萬立方米,能夠讓主城區80%以上的污水得到有效處理。不過,第二污水處理廠的廠長鞠海清卻說,現有的處理能力已經快要跟不上日益長大的城市,“三期項目(三廠)已經規劃論證了很久,但是因為缺錢,暫時還沒有上馬。”
即便沒有大拆大建,315個項目累計投資額度也達到了35.27億元,考慮到后期管護維修資金,用錢之處實在太多。
5月28日,在南寧舉行的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培訓班傳來消息:海綿城市的投資額度約為1億-1.5億元/平方公里,而且建設過程中必須確保資金不斷檔。
遂寧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此前三部委聯合下發的文件,海綿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可以創新融資模式和管理方式。因此,當地將會對315個項目中可能產生盈利的逐一篩選,采取PPP等新型建管模式,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從而減輕財政壓力,“甚至考慮將其中一些公益項目和可能盈利項目一起打包,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建設。”不過,前述負責人表示,從目前收集到的情況來看,涉及道路、綠地、廣場等改造,多屬于公益項目,基本不可能產生盈利。因此,要想減輕財政壓力,還需要“多動腦筋”。
詳情請咨詢:4008086892.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