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淡水池塘養殖業發展極為迅速,在淡水水產養殖領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據《2019中國漁業統計年鑒》記載,2018年中國內陸養殖面積達7189.52萬hm2,養殖產量為2959.84萬噸,其中池塘養殖產量在整個內陸養殖產量中占比60%。
不過,當前養殖形式大多是散戶連片式養殖,這種方式存在養殖模式粗放、養殖密度過高的問題。這帶來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使得養殖池塘內部污染嚴重,水質不斷惡化,導致養殖對象疾病頻繁發生;另一方面,大量剩余的餌料以及水生動物的排泄物未經處理便直接排放到天然水域,使得養殖區周邊水體富營養化現象日益嚴重。
如何凈化池塘養殖尾水、改良養殖環境,已經成為養殖生態和環境研究的熱門話題,養殖尾水的生態化處理更是迫在眉睫。目前,針對養殖尾水處理的方法主要包含:
1)物理凈化法:如機械過濾、泡沫分離、膜分離、曝氣揮發分解等;
2)化學凈化法:像臭氧氧化、使用絮凝劑等;
3)生物凈化法:例如水生動植物、微藻同化等。
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工業循環水養殖方面。例如,采用水力篩網+連續流砂濾池+沸石吸附+活性炭吸附工藝來處理某對蝦人工繁育基地的生產廢水,取得了顯著的凈化效果,能夠實現達標排放。然而,對于傳統分散的養殖池塘尾水處理系統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實際的應用推廣過程中,均存在以下難題:
1)單一的處理方法效果存在局限性;
2)部分處理技術存在一次性建設投入過高或者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情況;
3)后續的維護運行成本過高;
4)未能依據不同養殖品種實際的水質污染狀況進行分類處理等。
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相關技術的應用,進而阻礙了我國不同地區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全面開展的進程。
針對淡水池塘養殖尾水的污染特點,一種針對不同養殖品種尾水污染程度的促沉沉淀池+再生濾壩+曝氣池+再生濾壩+生態凈化池組合工藝,簡稱為“改進型三池兩壩”。
該處理工藝將物理沉淀、填料過濾、曝氣氧化、生物同化等功能集于一體,通過對養殖區溝渠或者邊角池塘進行適當改造,在投入最低的情況下,實現養殖尾水的達標排放或者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