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南寧市被列為國家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之一。“海綿城市”的稱呼,引起很多讀者的好奇,城市留給人們的都是鋼筋水泥的形象,為什么起個“海綿城市”這樣的名稱?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廣西氣象局高級工程師蘇志。
蘇志告訴本報記者,所謂的“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比方,是指一個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海綿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建設“海綿城市”,是國內對城市建設和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目的是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廣西氣象局專家介紹,“海綿城市”依據的一個重要數據——城市水循環中自然降雨量的多少,是大家所關心的。南寧市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豐沛,使得南寧市常年繁花似錦、綠樹成蔭。但是南寧市自然降雨的季節分布卻極不均勻,根據氣象部門的降水觀測資料分析顯示,南寧市年降雨日數有138天,每年3-12月均有暴雨發生,其中5-10月為暴雨多發時段,暴雨日數占全年的87.5%。過去一些年來,由于遭遇到強對流、臺風等極端天氣造成強降雨突襲,南寧市內不少易澇點,往往不堪重負,積水成澇,城市道路行駛車輛頻頻上演“水上漂”。打造“海綿城市”,告別逢雨易澇,城市蓄水、排水設計需要根據當地的暴雨強度進行推算。南寧市幾年或者幾十年一遇的暴雨強度能達到多少,通過暴雨公式可以計算出來。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頻發,南寧市的局地強降雨特征發生了變化,南寧市暴雨呈上升趨勢,南寧市很有必要打造“海綿城市”。
由國家多部委組織的考察組在邕考察“海綿城市”建設時認為,南寧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多年來的“綠城”“水城”建設使得城市生態環境品質極大提升,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極佳的生態基礎。南寧市正積極結合本市情況,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措施,讓南寧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變“工程治水”為“生態治水”,促進城市順暢“吐納呼吸”。
按計劃,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總面積54.6平方公里,北起三塘環城高速,南至新平路-玉洞大道,中間經過東葛路沿線、民族大道沿線、邕江兩岸、五象新區核心區。根據南寧市暴雨強度大、時間分布較集中的特點,南寧市較適用的措施包括:綠色屋頂、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生物滯留設施、雨水花園、滲井、調節塘等。將計劃利用3年時間,達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總體要求。
目前,廣西氣象部門正在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利用南寧市國家基本氣象站1953年-2014年共計62年的最大雨量資料,依據新版的暴雨強度公式,科學計算南寧市區雨水排水設計流量,為城市排水管網設計、城市規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對打造南寧海綿城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據悉,除了南寧市,到2020年我國城市20%以上建成區要自然存儲70%的降雨;2030年,全國城市80%以上建成區要達到這一指標。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