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你走到河塘邊,捂著鼻子也能聞到一股股臭味。現在可好了,水變清了,岸變綠了,我們住在這里,可舒服了。”漕涇鎮蔣莊村金星17組村民顧俊賢老人告訴記者。
老顧口中所說的,是村里的鎮級河道小廟港,由于以前沿岸農戶沒有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導致河道污染。
2017年,區水務局和漕涇鎮聯合行動,對沿河29戶農戶進行污水收集,并在集水池中對污水進行處理,使得出水水質達到了一級標準。同時,通過河道疏浚,綜合施策,將原來“臭水浜”變成了水清岸綠的生態河道。
小廟港的蛻變,是我區中小河道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2016年以來,我區按照控源截污、溝通水系、調活水體、生態修復、長效管理工作思路,以“五舉治水”為抓手,強力推進水利專項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收集、水生態修復等工程建設,取得了人民群眾看得見的成效。
據了解,截至去年12月底,全區185條段198公里河道全面完成整治任務,已基本消除黑臭。全區21個市控地表水監測斷面中Ⅳ類水質斷面占比達100%,美好的江南水鄉風貌正在逐日回歸。
值得一提的是,我區在河道整治過程中充分考慮河道的生態平衡,給水生動植物留出生存空間。比如,被列入國家住建部考核的太平港就采用了生態護岸。河道兩岸共計建設生態疊石護岸1859米,仿木護岸312米,漿砌塊石擋墻327米,木樁護岸220米,岸域綠化約36100平方米、水生植物3580平方米。河道還采用了太陽能生態浮島技術,借助水質凈化設備、水生態修復等手段提升河道水質,改善河道面貌。
據介紹,生態護岸被稱作“會呼吸的護岸”,與硬質護岸結構不同,它的透氣性非常好,實現了水下與岸上的生態互動,為水中的動植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場所,有利于恢復和保護河道的自然生態環境。
如今,太平港已經從一條“國考”黑臭河道變成了“人水相親”的生態景觀河道。河岸的櫻花步道、濱水林帶與親水景觀平臺形成了一條沿河觀光帶,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個優美宜人的休閑空間,現在很多居民前去釣魚、散步,提高了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全區2017年共完成沿河拆違11.71萬平方米,工業區企業整治224家,沿河截污納管18.8千米,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1.06萬戶,規模化畜禽養殖退養20家等綜合治理工作。通過水岸同治,從點上突破到面上帶動,最終實現全區水質穩步提升。
我區把2018年定為“水質提升年“,目標是到年底,全區小微水體基本消除黑臭,185條中小河道水質進一步鞏固提升,全區14條骨干河道21斷面水質爭取出現Ⅲ類水,讓水質顯著提升。
我要評論: | |
內 容: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
驗證碼: | 看不清?! |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