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年前的“洪爐打鐵”傳衍至今,廣東揭陽素有“五金之都”美譽。不過,與這座金屬重鎮一度相連的,是分散式、粗放型加工帶來的嚴重污染。特別是電鍍行業,由于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離子,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曾經給當地及周邊環境帶來嚴重威脅。
然而,時隔多年后,在一座與德國合作共建的“中德金屬生態城”,全國政協“水污染防治法修訂”專題調研組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情景———標準化廠房錯落林立,廠房內干凈整潔、寬敞明亮,一條條管道將各家電鍍企業的污水送往廢水處理中心,一個個抽風機則把廢氣抽到處理塔。在每棟廠房中,均建有自動監測站房,時刻監控排放情況。
在污水處理中心外的一個角落,放置著一個漂亮的魚缸,十余尾金魚在其中游弋。
工作人員指著旁邊的水管,“這是經過處理后的電鍍污水,魚兒可以直接在其中暢游。現在園區企業的污水沒有一滴向外排放;同時,經過達標處理,園區的水可以重新供應于工廠再利用,回用率高達99%以上。”
看著現代化的工廠、欣賞著園區內花園式的景色,調研組成員紛紛感慨:“沒想到電鍍企業也能與“綠色”、“生態”等詞匯掛上鉤。”“這里的經驗值得借鑒。”
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認為,這座金屬重鎮的變化不僅僅是采取“治污措施”這么簡單。“從調結構開始,整合小排污企業是工業園區治污成功的前提條件。”
據悉,園區采用“黨委領導、政府指導、協會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模式,在環保壓力和自身希望改變的驅動下,首先將污染企業集聚起來,進行產業升級,變身為高附加值的現代產業,逐步打造出集綜合服務、科技研發、工業設計、金融服務等相融合的產業園區。
中德金屬生態城的目標不僅局限于清潔生產及循環經濟,還要成為對接國際先進技術的孵化地。
“零排放”表面處理中心、戴維特余熱發電設備生產項目、保庫智能管網項目……在園區里,入駐的企業大多與德國企業相合作,通過合資、技術入股經營等形式建立起一批具有較高科技水平的制造業企業。
在調研中,調研組偶遇來自奧地利某孵化器企業負責人,她正與中德金屬生態城探討如何將歐盟乃至世界優秀的初創企業落戶于此,通過融資,促進這些企業成長,并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
“現在是與中國合作的最佳機遇期。”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齊續春與她交流起來,“一家初創企業想要成長,資本投入和市場需求很重要,而中國在這兩方面優勢明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國際科技合作,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利用全球創新資源。也希望您帶著更多的優質企業落戶中國。”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