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兩個由浙江農林大學牽頭的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河道治理與維護的智能化管理及長效運行機制研究”及“河道水質強化凈化與水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工程示范”項目啟動會在烏鎮召開。兩個項目的示范工程計劃在烏鎮開展。
隨著“五水共治”工作的不斷深入、水環境治理的縱深推進,一個個“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家園逐漸清晰起來。
在“十三五”期間,面對“五水共治”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需要通過“科技治水”、“智慧治水”、“生態治水”組合拳,著力解決好治水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
烏鎮市河變美了
去年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不少人注意到了烏鎮市河有了很大的變化:河面上漂浮著種滿植物的生態浮床,河里的小魚小蝦四處嬉戲,河水也變清、變漂亮了。
說起烏鎮市河的變化,不得不歸功于浙江農林大學與烏鎮共同合作實施的“烏鎮市河生態修復工程”項目。
自去年入駐烏鎮后,浙江農林大學副教授曹玉成和他的科研團隊在對烏鎮市河生態修復過程中,通過實施截污納管、圍堰沉砂、生態修復、景觀營建等多種生態手段,逐漸改善了烏鎮市河的水質,并進一步恢復了生態和景觀多樣化。
這次由曹玉成主持的“河道水質強化凈化與水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工程示范”項目,將集中省內的先進技術,著力在烏鎮市河的水質改善、生態修復等方面做好改進改善和實際應用。
“智慧治水”來助力
可以看到,經過數年的努力,“五水共治”工作的成效已有所顯現。在下一階段,如何鞏固治水成果?主要依靠的是長效機制。
在這次項目啟動會上,另一個“河道治理與維護的智能化管理及長效運行機制研究”項目將開展物聯網河道綜合監控體系及智能化管理平臺、立體全方位河道水質監測系統等方面的研究。
該項目的實施,將實現以河道治理與維護智能化為核心,提高河道管理決策科學化水平,科學助力“五水共治”工作。
“桐鄉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烏鎮也是河網密布。在前期的‘五水共治’工作中,當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特別是在‘智慧治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浙江省農林大學環境資源學院院長姜培坤表示,希望這兩個項目在實施后,不僅在烏鎮也能對烏鎮周邊地區產生良好的治水效果。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