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水泥板磚,一個漂浮著油污的黑水池出現在眼前,里面含混著餐廚污水、沖廁水等從農村居民家收集來的生活污水;而揭開與之相鄰的另一塊水泥板磚,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變成了一池干凈的清水。農村生活污水何以變“濁”為“清”?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籍國東課題組研發的多介質生物生態技術就是這一神奇變化發生的奧秘。
還青山以清泉
我國有4萬多個建制鎮,60萬個行政村,250萬個自然村,其中絕大部分地區沒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截至2014 年,全國仍有2.8 億村鎮居民使用不安全的飲用水,其核心問題之一便是缺少農村飲用水源地近岸污染防控技術體系。
然而,現有生活污水生物生態處理技術受微生物、環境條件和技術裝備三重制約,很難同時滿足低成本、高效率、少占地、低維護、生態化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需求。針對農村飲用水源污染防控的國家需求,籍國東課題組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多介質生物生態技術,深入開展了水源地近岸農村生活污水多介質生物生態處理技術轉化應用。
多介質生物生態技術面向村鎮生活污水深度處理技術需求,自行制備了雙原電池效應多介質濾料,研制了高效微生物富集培殖劑,實現了硝化反硝化脫氮的優化協同,形成了村鎮生活污水多介質生物濾池——潮汐流人工濕地深度處理技術模式。
多介質生物濾池的好氧單元投加了由籍國東課題組研發的高效微生物富集培殖劑,對難降解的有機物、油和氨氮等具有極高的降解作用,對有機酸和硫化物等異味以及脂肪酸、表面活性劑、芳香族化合物、酚類化合物等則具有較好的降解效果。
“通過多介質生物濾池——潮汐流人工濕地處理,出水水質可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可用于除飲用外的其他資源化用途,不會產生污染。”籍國東說。
以技術饋文明
農村生活污水多介質生物生態處理技術的核心技術包括:多介質濾料、高效微生物富集培殖劑、微動力多介質生物濾池和潮汐流人工濕地等產品及裝置,以多介質生物濾池和潮汐流人工濕地為主體,將介質吸附、微生物氧化、固定和生物提取有機結合起來。
記者了解到,在各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中,多介質生物生態技術具有顯著且獨特的優勢。第一,成本低,微動力運行,直接運行費每立方米每天0.08~0.28元;第二,少維護,多介質生物濾池幾乎不產生剩余污泥,采用全自動控制模式,12~24個月僅需人工維護1次;第三,生態化,潮汐流人工濕地與村莊生態景觀高度融合,設施可按景觀要求設計;第四,占地少,占地面積僅為單一人工濕地技術的1/5,戶均占地總計1.0~1.5平方米;第五,效率高,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含量等水質指標穩定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
2000年左右,博士求學期間的籍國東已經關注并進行污水處理領域的相關科研工作。2006年起,籍國東課題組正式開始研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這些年,籍國東對這一行業領域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行業的壯大和業內資本與技術力量不斷的新陳代謝。2010年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市場“魚龍混雜”,技術良莠不齊,各種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想要從中分一杯羹。而現在,行業日益規范,具有顯著優勢的技術和系統是屹立于行業之中的關鍵因素。
因此,籍國東尤為強調技術的不斷更新:“高效微生物富集培殖劑和多介質濾料是我們的核心技術優勢,每兩年至少會更新一次,保持它在市場上的獨有性和競爭優勢。”
據了解,該技術是北京大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已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并實現了區域性大規模推廣應用。
以轉化促研究
2008年以來,籍國東課題組與江蘇省張家港市合作,開展了多項農村生活污水多介質生物生態處理技術項目,建成50多座設施,服務農村居民30萬人,被列為北京大學科技示范亮點之一。憑借張家港系列項目,籍國東獲得第一屆北京大學產學研合作獎優秀項目獎。
2013年,籍國東團隊與江蘇一家環保科技公司合作,主持設計了新型多介質生物濾池,直接應用到浙江省海寧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中,并在該市斜西村立新組建起全市第一座使用多介質生物濾池技術的“后一生態”池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此外,在浙江、上海和北京順義等地,籍國東團隊與政府和企業合作,推廣1戶~1000戶不同規模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500余套,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顯著。籍國東團隊還通過開展企業咨詢服務、人員管理技術培訓、一體化設備研發等手段,創新成果轉化渠道、創造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解決環境問題是一個關鍵。”在籍國東看來,多介質生物生態處理技術的價值遠不止于產業領域,它對于水生態文明、文明村莊建設的意義更為深遠。
2007年以來,該技術先后獲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課題、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水利部公益性基礎科研項目和國家星火計劃重點項目的資助,被列為環境保護部和江蘇省農委示范項目。2012年獲得國家環境保護科技獎勵獎二等獎,2013年獲第41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被江蘇省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成績斐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籍國東認為,基礎研究和科研成果產業化是一個天平的兩端,對于工程學科來說尤其如此。“我的研究領域,或者說大多數的工學研究,都要到實際應用領域進行驗證。”
“以多介質生物生態技術為例,它在產業領域中應用所產生的現象和問題反饋給我們后,我們能夠在基礎研究中更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籍國東說,“因此,我的科研和成果產業化二者相互促進發展,作為天平的兩端,它們都在發展且始終保持著相對平衡的狀態。”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