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達到令人震驚的800萬噸,這一由美國和澳大利亞聯合開展的研究,是不久前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圣何塞年度會議上公布的。這份研究報告也發表在學術雜志《科學》上,報告列舉了全球20個最大的塑料垃圾來源國,其中,前19位都是中低收入國家,第20位則是美國。
哪來這么多海洋垃圾?
這份研究報告估算了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生活在距離海岸線50公里內的人口所排放的塑料垃圾,前5位最大的排放國都來自亞洲,它們是中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和斯里蘭卡。2010年他們排放的垃圾超過全球一半以上,其中中國排放了132萬~353萬噸,遠遠超過排在第二位的印度尼西亞。
中國塑料來源廣泛,消耗量大。中國既是全世界最大的塑料廢品進口國,接收了大量來自發達國家的廢棄物,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和消費國。這些垃圾中很多最終流向了大海。
受到海洋垃圾困擾的不僅僅是中國,海洋垃圾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早在2007年,美國科學家就發現,太平洋上漂浮著一個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島”,其面積有兩個美國得克薩斯州(這個州面積約69萬平方千米)那么大。這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垃圾島飄蕩在舊金山和夏威夷之間的廣闊水域,主要由生活垃圾構成,其中80%以上都是廢棄的塑料制品,重約1億噸。
海洋垃圾危害多大?
“海洋中的垃圾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漂浮在海面的垃圾,另一類是傾倒到海底的廢棄物。”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教授王亞民說,“由于二者性質不一樣,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和危害也不一樣。”
“漂浮在海面的垃圾對魚蝦類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對大型生物如鯨、海龜等的影響比較大。” 王亞民說,海龜經常會把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當成水母、海蜇等而誤食,塑料堵塞消化道導致逐漸消瘦,最終餓死;鯨豚類也會誤食塑料球等漂浮物;這些海上漂浮的塑料還容易被一些海鳥誤食。此外,垃圾覆蓋海平面,可能導致一些生物無法覓食。
王亞民表示,漂浮在海面上的垃圾對感官的刺激較大,但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相對較小,而沉到海底的垃圾人們看不到,但可能隱藏著更大的危害,如工業電路板、油泥、重油、瀝青等對海洋的影響都很大,更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沉到海底的固體廢棄物有的會釋放重金屬以及各種有機和無機的有毒有害物質,海底淤泥中含有的沉積性垃圾可能造成大面積影響,由于重金屬的富集作用,有毒有害物質緩慢釋放到水體中。
這些海洋中的垃圾歸根結底源于人類生產活動,在給海洋生態安全帶來巨大隱患的同時,終將反過來危及人類自身安全。
這些垃圾有何出路?
處理這些海洋塑料垃圾,目前主要有焚燒發電、資源轉化以及建造人工島嶼等方式。
海洋垃圾80%以上是塑料,將海上塑料垃圾打撈后焚燒發電,可以帶來巨大的利潤,其灰燼還可用以填海造地或建造島嶼。研究人員早就計算過塑料焚燒的能量利用。幾乎所有塑料都由不可再生石油制成,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可以燃燒,如聚苯乙烯燃燒熱量比燃料油還高,是熱值很高的大分子材料。但焚燒發電需要解決垃圾脫水、垃圾分類和控制二惡英排放等問題。
除焚燒發電外,資源轉化也是海洋塑料垃圾處理的一種主要方式。研究表明,可以通過多種技術手段把塑料轉化為人類可利用和消費的多種資源。例如,可以用廢塑料制造燃油、生產防水抗凍膠、制取芳香族化合物和制備多功能樹脂膠等。
荷蘭科學家提出用海洋垃圾建造人工島嶼的設想。他們的設想是,在收集4.4萬噸塑料垃圾后,對這些塑料廢品進行無毒無害處理,制成一個個中空的“浮動平臺”。把這些平臺連接起來可形成小島的“地基”,在上面鋪設泥土和砂石,然后建設道路、農田、沙灘和房屋。
然而,與焚燒和資源轉化相比,荷蘭科學家建造海上人工島嶼的設想現在只能說是一種理想,而且,與新加坡和日本利用垃圾建造人工島嶼相比,荷蘭科學家的設想還只是藍圖。
“焚燒發電易造成二次污染,且產生比率較低,不太合算,人工島嶼也會有一些污染。”王亞民表示,“目前看來,資源轉化和再生利用是更為合理和有效、更為提倡的方式,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
垃圾焚燒、資源轉化利用、建造人工島嶼這些都是海洋塑料垃圾的后期處理措施,所謂“預防勝于治療”,前期預防比后期處理更為重要。減少流向海洋的廢棄物排放,才是從源頭上解決海洋垃圾問題的最好辦法。
由于海洋垃圾大多是陸源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有專家建議地方政府在河口區開展河道治理,采用攔截設施,防止陸地垃圾進到海里。
應對海洋垃圾污染,離不開政府的嚴格監管。據了解,我國雖然沒有專門的海洋垃圾處理相關法律,但《海洋環境保護法》、《船舶污染防治條例》、《石油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中都有涉及海洋固廢處理的相關條款。
本文來自《中國環境報》第6488期04版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