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對雨水收放自如,那么“下雨天到某某市來看海”的城市內澇現象或許會慢慢消失。
為此,中國開始推行海綿城市戰略。顧名思義,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戰略到底怎樣的,又將如何解決中國城市內澇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稱《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北京建筑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李俊奇。
李俊奇稱,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表述,不能簡單地理解僅僅是為了雨水集蓄回用,也不是水利防洪或排水防澇。應從整體來看,它以低影響開發為核心指導思想,以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為戰略目標,通過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相結合,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開發模式。
海綿城市是通過對原有的城市管網進行改造,在發揮城市“灰色”基礎設施(排水管網等)的功能的同時,結合城市“綠色”基礎(綠色屋頂等)設施,協同發揮城市的“海綿”功能,希望能夠解決城市內澇及蓄水等問題;其核心指導思想是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LID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馬里蘭州,是一種創新型的雨水管理模式。
LID模式主要是將透水鋪裝、綠色屋頂、滲透塘、雨水濕地、蓄水池、植草溝、植被緩沖帶、初期雨水棄流設施等一系列低影響設施,根據不同區域水文地質、水資源等特點進行組合,實現雨水的儲存、過濾和凈化。在減少暴雨期間雨水峰值的同時,促進雨水的下滲補充城市地下水,與此同時,暴雨徑流量的減少以及LID設施對雨水的過濾凈化,也減少了城市大雨所帶來的面源污染。
國家方面在不斷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講話時稱,要大力推進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住建部也于2014年11月發布了《指南》,并強調國家鼓勵各地建設海綿城市。
為了激勵地方進行海綿城市試點,今年4月,鎮江、南寧等16個城市入選2015年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最高補助為每年6億元。
李俊奇稱,資金補助只是中央財政給予的制度激勵,對一個城市真正建設海綿城市所需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資金來說,遠遠不夠。建設海綿城市所需的資金主要來自地方政府和建設單位自籌,此外還會有一部分的社會資金將會以PPP的模式進行參與,社會資本參與力度各地情況不同,10%到40%的都有。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在5月底也表示,在籌集資金方式上由政府單一渠道轉向社會多渠道籌資。
不過,因為海綿城市是偏公益性項目,不像污水處理廠等項目是經營性的,企業的積極性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也是地方城市目前做海綿城市面臨的一個難題。濟邦咨詢公司的李志廣也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現在海綿城市試點的PPP項目僅是在小規模試點,一般政府會以城市廣告費、旅游費等進行支付。
盡管海綿城市的建設目前還在試點中,但其帶來的市場投資不容小覷。
李俊奇表示,因為多年來在排水系統上,特別是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綠色雨水基礎設施和大排水系統構建等方面投資不足、欠賬較多,目前市場狀況幾乎無法滿足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且海綿城市建設所涉及的產業鏈比較長,從規劃設計到技術研發、從建設實施到運行維護、從計算機模型開發應用到監測評估、從材料研發到設備制造等,海綿城市預計每年拉動的市場投資達上萬億,同時將會拉動制造業的改造升級。
不過當前中國推行海綿城市顯得有點緊迫,對于如何來評價海綿城市試點項目是否成功,目前尚未有一套系統的辦法。據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稱,海綿城市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應當尊重科學,做好頂層設計,國家近期正計劃制定一套相關評價辦法,或于年底出臺。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