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禾城大雨傾城,市民出行難免會擔心路面積水、水花四濺,但嘉興勺園偌大的停車場卻無積水,著實神奇,而秘密就在腳下那片看似平常的路面。
有別于傳統的混凝土,這里的路面是可以透水的,通過專用透水混凝土,加上地面下鋪設的1公里多長的網狀盲管,下滲雨水被土壤吸收,再經管網流進調蓄池進一步調蓄滲透后,達標排入河道。
這個可以盡情“吸收”雨水的停車場只是嘉興打造海綿城市的一個小小側面。自今年4月嘉興正式入選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以來,“海綿城市”已然成為嘉興城市建設領域的一個熱詞。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那么,為什么要建設海綿城市?海綿城市會給我們的城市和百姓生活帶來哪些好處?嘉興作為全省唯一試點,海綿城市又將如何建成?
在發展和自然間尋找新平衡點
“海綿城市真正的要義在于,我們的城市工程建設一定要維護原有的水文生態。”嘉興市建委相關負責人方柏如告訴記者,從大環境來說,地球經過長期的演變,處于某一種平衡狀態,人類要生存、社會要發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環境、生態、水文的影響越小越好,“而這種對自然的尊重,歸結到具體工程項目開發中,就是低影響開發理念。”
低影響開發(LID)理念最初源自歐美國家,其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讓作為現代化標志的城市向自然回歸,通過控制城市開發強度,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利用下凹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車場和廣場等設施,增強雨水調蓄功能,同時對其加以利用。
在很多國內城市建設專家看來,過去由于理念和技術的限制,能硬化的就硬化、能抬高的就抬高、能快排的就快排,但是這種粗放的方式雖然滿足了快速建設發展的需要,但對水文環境帶來很大的破壞。
“其實中國的古人在建筑工程中非常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低影響開發不僅是觀念的轉變、理念的回歸,更是對脆弱水文生態的修復,是在發展和自然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方柏如坦言。
拿嘉興來說,作為一個傍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水的問題一直是這座城市的頭等大事之一。
雖然是江南水鄉,河道縱橫交錯,但因都是過境水,加上河床抬高等因素,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到全省人均水平的一半,嘉興由此成為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利用再生水和雨水資源是嘉興尋找非傳統水的重要出路。
但與我國大部分城市相似,嘉興城市排水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通過管道集中排出。強降雨一來,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僅有不到30%的雨水能夠滲入地下,破壞了生態的本底。不僅如此,每逢雨季,網友們“來我的城市看海”調侃的背后,則是日益嚴重的城市內澇問題。
所以海綿城市建設的另一初衷,就是要讓雨水這個“包袱”變成城市“解渴”的財富。
“嘉興初步計劃在市區18.44平方公里的規定示范區內,針對舊城改造示范區域、南湖重點保護示范區域、已建新城改造示范區、未建新城建設示范區域等各個區域的特點,‘有的放矢’全力推進低影響開發,實現降雨量在20毫米以內的雨天,不會產生雨水外排的目標。同時,在示范區內,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的情況下,78%的雨水能夠留下來并得到有效利用,雨水徑流系數達到0.57。”方柏如說。
這塊“海綿”很神奇
那么,海綿城市建設具體如何實施?
歸根結底是要恢復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環。具體來說,“滲、滯、蓄、凈、用、排”這“6字箴言”,是落實海綿城市理念的措施。
“滲”,是利用各種路面、屋面、地面、綠地,從源頭收集雨水;“滯”,是降低雨水匯集速度,既留住了雨水,又降低了災害風險;“蓄”,是降低峰值流量,調節時空分布,為雨水利用創造條件;“凈”,是通過一定過濾措施減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環境;“用”,是將收集的雨水凈化或污水處理之后再利用;“排”,是利用城市豎向與工程設施相結合,排水防澇設施與天然水系河道相結合,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管渠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一般排放和超標雨水的排放,避免內澇等災害。
其實嘉興在海綿城市建設上早已開始行動。早在2011年,國家水專項辦公室把嘉興列為示范城市,并設立“河網城市雨水徑流污染控制與生態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研究課題,主要內容是研究如何利用低影響開發技術服務于嘉興建設海綿城市。
經過4年努力,目前,嘉興市區多個綠道、公園、小區、道路等先后建成或正在建設低影響開發示范工程。經初步測算,市區在建或已建示范工程匯水面積5.97平方公里,其內澇發生概率比未按海綿城市標準建設區域減少90%以上。
在示范項目之一——世合理想大地,雨水洗滌之下,彩虹形排列的花海正在吐露芬芳。花田的水渠邊,有別于傳統的水泥水渠,由木質柵欄組成的溝渠潺潺涌動著水流,這個小小的細節也是低影響開發理念的一個展示。
“我們的理念是,每到一個地方,不是考慮拿走些什么,而是考慮留下些什么。這也是我們建設這個項目的初衷。”嘉興世合新農村開發有限公司常務董事巴大文說。
在越南,她和她的團隊把胡志明市不遠處的一個沼澤荒地,打造成一
個自給自足的富美興新都市中心,如今在嘉興,她說世合理想大地是越南項目的升級版,“事實上,25年前我們打造越南項目的時候還只有節能減排的概念,而6年前到嘉興的時候,我們采用的是來自美國最前沿的低影響開發技術,努力創造一塊清新自然的、友善的土地。”
“事實上,低影響開發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是把很多功能回歸給老天爺。”她笑言。據了解,在這座占地11平方公里的小鎮中,采用了人工治理濕地、河道整治、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平衡水循環整體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而在另一個示范項目——江南潤園,江南式園林水木豐饒,呈現一派煙雨迷蒙的美景。江南潤園相關負責人李北競告訴記者:“我們項目分三期,其中一、二期建設初期景觀水源主要為周邊河水。但由于河道水質污染嚴重,依靠昂貴的物化處理設備來凈化,年運營費用接近20萬元。此外還面臨河道頂托、排水困難、道路雨水口堵塞易產生積水等問題,而基于低影響開發理念的生態化雨水系統綜合設計方案,有效解決了這些難題。”
通過景觀水體、前置塘、植被淺溝、雨水花園、生態駁岸等多種低影響開發設施的應用,整個項目總體控制雨量可達到80毫米,有效控制每年近95%的降雨事件。同時,這個低影響開發方案還帶來了顯著的投資效益,根據估算,景觀設施的增量成本近40萬元,節省雨水管線投資近30萬元,每年減少原物化處理設施運行費用20萬元,可利用雨水量8萬方/年,運行首年即可收回成本。
在方柏如的心目中,有一幅海綿城市的居住圖景:“可以說,海綿城市的建設關系著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低影響開發技術,雨水得到有效利用,路面不會積水不會結冰,減少了洪水和內澇,水質可以得到有效凈化,熱島效應、地面沉降都可以得到緩解,整個城市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大到城市 小到庭院
事實上,除了巨大的社會財富、生態財富,海綿城市建設同樣將撬動巨大的經濟財富。專家表示,未來規劃設計、工程實施、材料設備供應企業以及評估咨詢機構都將從海綿城市建設中受益。
作為嘉興唯一一家透水路面的研發、施工、推廣企業,嘉興市盛裝透水道路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時間看到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巨大機遇。
盡管是一家全新創立的公司,但其投資主體是嘉興老牌市政施工單位嘉興市萬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從傳統建設理念到低影響開發技術,過去三十多年的傳統經驗對于盛裝公司而言,既是財富也是壓力。
“最重要的是理念的轉變,過去大干快上的建設方法已經不符合現在的生態需求,其實早在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時候,鳥巢廣場和世博會的道路用的就是透水路面,當時我們就開始關注這個技術了,覺得這會是一個方向。”嘉興盛裝透水道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春明坦言。
“這些看似簡單的路面,其實也是大有學問,尤其是其中采用的高分子聚合物,此外還要加上特殊的制備技術及鋪裝技術才能實現。”他說,雖然透水路面技術在國外已經比較成熟,但是技術轉讓費用過于昂貴,所以盛裝公司采用先與北京的一家公司合作再自主研發的方式,試驗了上百次,才研制出目前的透水路面產品,現正在申報各項專利。
在他看來,低影響開發的概念,可以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個庭院。
如今,在公司所在的翠堤園別墅,盛裝公司把花園里的水泥路面全部換成透水路面,跟院內高低錯落的植被相映成趣。“我們的院子不用排水管道,雨水透過路面自然滲透入植被,飽和后就會進入旁邊的小水渠,所以這里的自然生態特別好。”對此他非常自豪。
采訪的當天,一家來自江蘇的企業正在跟盛裝公司洽談合作。這家名為江蘇河馬井的公司慕名而來,作為專業生產塑料雨污水收集系統的廠商,它們的雨污水收集模塊可以配合盛裝公司的透水路面,將滲透下來的雨水有效收集、過濾、再利用。
“社區里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來澆花、洗車、沖廁所,可以大大減少家庭用水。如果以城市為單位,形成一整套雨水收集循環系統,那么產生的價值將會呈幾何倍數增長,從長遠來看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黃春明興奮地說。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幾乎是所有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人們最為興奮、最為自豪的部分,正如方柏如所言:“發展的陣痛是難免的,海綿城市是對地球的修復,很高興能從這里起步!”而他們也希望,這種尊重自然的理念可以成為所有人的共識,只有這樣,我們的后代才能生活在一個更加美好的城市里。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