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需要花錢,這不假,但只要是真心實意做生態的,就肯定能“少花錢、多辦事”,反之,如果急功近利、貪大求洋,拍腦袋”或“想當然”,那么就很可能花“冤枉錢”。
結合河道清淤工程,把原本自然傾斜的泥土坡岸變成了整齊劃一、堅固耐用的水泥石塊駁岸,這樣的做法曾經風行一時,隨處可見。殊不知,此類做法好看是好看,但違背了自然規律,河岸不會“呼吸”了,相應的生態功能也就隨之失去。密不透水的駁岸,既堵塞了滲水濾水的通道,也堵塞了部分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久而久之,生物的多樣性沒有了,這樣的河道“活性”也就失去了,河水難免發黑發臭。
相比之下,近日七都庵港生態河道工程則為各地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另一個樣本。河道駁岸采用的是梯形水泥石塊,不需要水泥漿“堆砌”,石塊與石塊自然“咬合”,石塊間的凹槽與縫隙一方面利于水體流動,另一方面為水生動植物留出生存空間,形成了良性的河道生物鏈,達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的生態效果。這種“會呼吸”的駁岸,順應了自然,改善、美化了當地的水環境,防洪標準從20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農田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了50%。尤其難得的是,這樣的駁岸造價遠低于人們的想象。據測算,與普通水泥駁岸相比,生態駁岸建造成本節約了30%以上。
在現實生活中,提起生態建設往往會與“砸錢”聯系在一起。生態建設需要花錢,這不假,但只要是真心實意做生態的,就肯定能“少花錢、多辦事”,七都庵港生態河道工程就是典型的案例。反之,如果急功近利、貪大求洋,“拍腦袋”或“想當然”,那么就很可能花冤枉錢。譬如,興師動眾全面清除湖泊底泥、硬化河岸河床,其實對生物多樣性是一種嚴重破壞,往往被專家們視為“生態災難”;又如,有些濕地公園以栽種名貴樹木為榮,人為地追求“一年常綠、季季有花”,在生態專家眼里,這根本不是生態建設而是毀壞生態。
其實,生態修復也好,生態建設也罷,最注重的應當是順應自然、自然而然。所謂“功到自然成”,所以搞生態建設更加應當有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的長遠心態。同時,生態學是一門科學,所以搞生態建設務必須有科學的態度,采用成熟的、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技術,不能“聽風就是雨”。再者,一條河生態修復了,不等于說一個地方的生態環境就整體都好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一個村、一個鎮、一個區,蘇州各地都要跟上,把諸如此類生態思路擴展到各個領域。以這樣科學嚴謹的態度來推進生態建設,生態蘇州何愁不會實現?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