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也有“套路”?可不是多扔凈水植物這么簡單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陳璽撼
位于長寧區臨空經濟園區的聯涇港迎來了一批綠色的“來客”——上百株再力花和金魚藻。在上海環保系統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這些具有凈水功能的植物或沉入水底,或栽在河灘上。
上海市環保局的工作人員把再力花栽入河灘
治理河道有一定的“套路”,據長寧區建交委副主任陳崗介紹,一般先要斬斷河道的外源污染,即河道周邊的岸上污染源,不再讓其污染影響河道;其次,是控制和清理河道的內源污染,比如,清除河底的淤泥和水中的雜質;再次,是進一步凈化河道的水質;最后,才是嘗試修復河道的生態系統,力爭讓河道恢復原本的自凈能力。現在將具有凈水功能的植物移入聯涇港,正是河道治理的“最后一步”。
其實,結合蘇州河支流治理工程,聯涇港早在2002年就完成了外源和內源污染的整治,將兩岸的相關污染單位關停并轉,并把河道沿線的數十個排污口全部封堵,同時對河道徹底進行了疏浚。據陳崗回憶,上海世博會前后,聯涇港進行過一次生態系統的修復,如今透過水面,還能看到當年密植的水草,一些小魚小蝦在其中來回穿梭。
聯涇港
“如今的聯涇港再次種植凈水植物,屬于錦上添花。”陳崗透露,這個月,聯涇港剛進行過水質監測,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透明度等關鍵指標全部合格,水質達到IV類。類似的生態修復方法,將在更多完成初步治理的黑臭河道上使用,比如,今年長寧區重點實施生態修復的黑臭河道是新涇港,預計今年上半年將把其兩岸小區的截污納管、市政雨污混流改造、市政污水系統提升等生態修復之前的治理環節都完成,下半年就能專心做好生態修復一件事。
和治理河道相似,河道的生態修復也有一定的“套路”,比如凈水植物的布置,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層。上海市環科院環境健康與農村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小華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上層布置的是睡蓮等漂浮植物,主要起到美化河道景觀的作用;中層布置的是再力花、菖蒲等挺水植物,它們扎根在河中,露出“頭”和“身體”,既可以攔截岸邊可能流入河中的泥沙,還可以穩固水土,甚至起到為河道遮擋陽光、降溫的作用;下層布置的是金魚藻等沉水植物,它們潛伏在河中,不露“頭”,除了也有吸附泥沙、穩固水土的作用外,它們主要作用是和水中的藻類搶營養,消耗河道中的氮、磷、高錳酸鹽等營養物質,抑制影響水質的藻類生長,從而改善水質。
不過,別以為布置了上中下三層凈水植物就能一勞永逸、一舉恢復河道的生態系統。陳小華介紹說,每當冬季,這些凈水植物停止生長,有些會腐爛在水中,如果不及時割除,反而凈水不成還渾了水。凈水植物種得多,還未必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可能過猶不及,“我們有過失敗的案例,在一條河道里密密麻麻地種植了各種凈水植物,結果由于‘水土不服’,凈水植物傷亡慘重。”
他告訴記者,生態修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越急迫越做不好,只能穩扎穩打,先要通過試種,篩選出適應能力強、和要移植的河道“對得上眼”的凈水植物當“先鋒”,移入水中,把水質穩定下來;然后,才是修復生境,為其他一些凈水物種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最后,整個圍繞河道的生態種群才能構建起來。
長頸鹿雕塑正在“飲水”,恢復河道的自凈能力是河道治理的美好目標
記者從上海市環保局獲悉,自去年上海全面實施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以來,通過“控源截污”、拆除沿河違建、實施河道治理工程等措施,全市中小河道的整體環境面貌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按照今年年底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目標,全市已排摸出1864條河道,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