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東陽村農戶魏桂林家看到,院里2平方米的濕地上各種蔬菜郁郁蔥蔥,與其相連的是污水處理罐,生活污水在處理罐里沉淀48小時后,流入濕地再由植物根系二次去污后,用作農田灌溉。這是邢臺市的庭院式“人工濕地”,準確地說,是一套家庭農村污水生態處理系統。
據了解,為解決農村污水問題,該市以3個縣23個農村地區為試點,已建成庭院式“人工濕地”2588個。這種濕地既處理了生活污水,也節省了水資源,得到農戶的廣泛好評。
魏桂林介紹說,過去村里的生活污水大部分都倒在大坑里。不只東陽村,該縣多數農村都沒有排水設施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大部分污水隨意傾倒或排入村內的天然坑內。據該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源分散,未經處理就直接流入街面、農田或通過滲井直接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而農村多有水井,農民長期飲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勢必對身體造成危害。另外,污水積留容易形成污水池,滋生蚊蟲,污染農村環境和村民食品安全。“尤其是位于飲用水源保護區周邊的農村,如果無法系統收集和處理生活污水,致使飲用水源保護區受到污染,那么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也將無法保障。”該市環保局自然生態保護科工作人員郭書花說。
記者了解到,由于該市多數自然村面積較小、人口少、經濟實力薄弱,修建成本較高的污水處理廠并不現實。相比之下,家庭式“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的優勢也就愈加突出,它的化學耗氧量(COD)生物化學耗氧量(BOD)、氨氮、水中固態懸浮物(SS)的去除率分別可達20%至60%、50%至60%、30%至50%、75%至90%,經處理后出水水質可達《農田灌溉水質標準》旱作標準,可用于澆灑庭院植物。此外,這種庭院式“人工濕地”占地面積很小僅需1-2平方米,庭院式一體化設備可以是地埋式或半地上式,不影響土地利用;處理后的水質可用于農田灌溉或澆灑庭院植物,節約水資源。后期運營維護也簡單,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人工濕地”治污系統管理方便,只需每年清淤一次即可。
據邢臺環保局負責人介紹,這種庭院式“人工濕地”治污模式適合于村莊布局分散、人口規模小、地形條件復雜、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連片村莊。如今,“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已成為該市頗見成效的利民工程,每戶建成一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需要3000元,建設資金由中央、市、縣三級補貼,村民一分錢也不用掏。
那么,這種治污系統是否能在廣大農村推廣?記者從邢臺市環保局獲悉,自該項工作開展以來,不斷有相關部門及群眾前來咨詢相關事宜,說明政府及農民都意識到農村污水處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如果沒有資金支持,農民自費安裝的積極性并不高。該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庭院式“人工濕地”治污模式比較適合農村治污,可以大面積推廣,且一套設備3000元,如今的農村家庭多數都能承擔,政府部門要做的就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治污的主動性。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