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樣,在偌大的國民經濟領域中,沒有哪個產業能夠無緣無故的火爆,也沒有哪個產業能夠無緣無故一直火下去。
對于當前如日中天的環保產業而言,是什么原因支撐其越來越壯大,越來越受青睞?又是什么原因,會給人這樣一種感覺:這個產業,興許能夠長長久久的火爆下去?
一、環境狀況
產業萌芽和產業形成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條件是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環保產業同樣遵循上述規律。改革開放以前,雖然經濟發展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但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已經逐步凸顯。環境治理的需求催生環保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以改革開放為分界點,中國經濟突飛猛進,成為世界奇跡。粗放型發展模式在短時間內對經濟的驅動作用值得肯定,但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是以往任何歷史發展時期都不能“匹敵”的。水、大氣、土壤等污染全面爆發,且呈現出越來越嚴峻的態勢。
雖然自1994年以來,可持續發展戰略正式納入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但經濟發展模式的滯后性讓環境狀況非但沒有實質性好轉,反而在日臻惡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立足于環境污染治理的環保產業,火熱度漸高,也在情理之中。
二、經濟轉型
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毒瘤”。經濟轉型成為維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經濟轉型或結構調整期的到來,往往意味著環保投資的大幅增加及環保產業的起步。
2017年3月18日~20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又一次強調:環境保護不是發展的包袱,好的環境政策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城鄉發展水平、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二者的關系,一直處于爭論不休的狀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不同,這點無可厚非。不過,立足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現狀,老崔認為,從表面來說,二者的確矛盾重重,你死我活,但從深層次思索,二者又是統一不可分割的。
宏觀經濟調整過程中,環保投資力度加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形成良好互動。環保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發動機”的作用突出。最終,環保產業將伴隨經濟發展走過每一個階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經濟要轉型,社會要發展,環保產業的地位只會越發牢固,熱度只會不斷攀升。
三、尋求質變
環保與經濟對立統一的關系已經得到普遍認可。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環保意識覺醒,對生態環境污染更加重視。中央和地方政府尋求經濟突破穩增的過程中,對環保產業的“抓手”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希冀通過環保驅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
可以說,中國經濟發展現在到了“尋求質變”的過程:民眾尋求惡劣的生存環境質變,國家希望經濟發展質變,企業渴望在發展和環保中盈利,環保產業想要實現規模與作用的質變……而“質變”的圓點,不偏不倚,正是環保產業。
起步晚,規模小,市場機制尚未盡善盡美,產值在GDP占比不足5%,這些都是我國環保產業需要直面的現狀。也正是如此,環保產業的未來前景十足廣闊。剛剛過去不久的2016年,環保產業的增長維持在20%以上,各細分領域增長穩健。進入2017年,以“大氣十條”為代表的多項任務迎來考核節點,地方政府的考核力度勢必收嚴,產業投資的高速增長形勢有望維持,這些都是環保產業源源不斷的紅利。
各項紅利在,環保產業的熱度便在。
四、政策紅包
既然被定義為政策扶持性產業,那么環保產業的規模大小與發展快慢都和國家地方政策有著最直接的關聯。
近年來,從“大氣十條”到新環保法,從“水十條”到“土十條”,從垂直管理改革到排污許可制度,再到“十三五”規劃……大大小小的環保政策法規,不勝枚舉。尤其是2015年環保政策元年以來,環保的政策紅包一刻也沒有停止。
在市場經濟時代,各行各業市場化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國家政策的宏觀調控對環保產業的助推作用不可謂不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環保產業的國民經濟支柱地位輪廓已經顯現,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環保產業的政策利好不會退潮。
“紅包”在,發展動力便在,環保產業的熱度只增不減。
環保法規、監管進入“史上最嚴”時期;PPP、第三方治理、環境稅等攪動環保市場格局;環保大量市場需求仍未得到滿足;供給側改革為企業發展帶來春風……可以說,環保產業已經迎來最好的時代。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