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暢、水清、岸綠、景美,這些曾經真實的存在,現在卻成為淮河流域人民的期盼。
伴隨著《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的出臺,淮河治理又翻開了新的篇章。在諸多剛性指標的引領下,讓淮河變清還有多少路要走?帶著這一問題記者走訪了沿淮各省。
■歷史:多措并舉綜合施策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一段民謠真實反映了淮河飽經滄桑的歷史,淮河和沿岸人民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經歷著切膚之痛。
“河面上漂著厚厚的泡沫,而且嗆人得很,離很遠都能聞到刺鼻的味道。”如今,沿岸居民談起當年的淮河仍深有感觸。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淮河水污染問題,將淮河流域列為國家“九五”期間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1995年,國務院發布了我國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規《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明確提出淮河水體變清的治理目標。
20年來,淮河治污始終是國家和流域四省的工作重點,制定規劃方案、簽訂責任書、關停“十五小”企業、達標排放驗收……一個個重大舉措相繼出臺。
一項項強有力的保障措施相繼出臺:
在河南,省政府連續18年將地表水質量責任目標納入各地方政府目標管理體系,每年與各省轄市和省直管縣(市)政府簽訂《環境保護責任目標書》,水質考核因子由1項、2項到21項,目標值逐步加嚴。
在安徽,省政府連續18年在淮河流域枯水季節開展污染聯防,流域各市和省直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采取擴大污染聯防范圍、加大重點企業限排力度等措施,有效防止了污染事故的發生。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淮河流域共有51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日處理能力達219.1萬噸,平均運行負荷率達94.6%。
一個個落到實處的管理機制逐步建立:
河南省在運用行政手段改善水環境質量的同時,不斷探索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的辦法解決環境問題。2009年,河南省首先在淮河流域的沙潁河流域實施水環境生態補償制度,2010年1月1日起,在全省所有流域實施了水環境生態補償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了“超標就扣款、超標越多扣繳生態補償金越多、水質改善越多補償生態補償金越多”的機制。
目前,淮河流域省界斷面水質監測結果已成為國家考核淮河流域各省水污染防治成效的重要依據。淮河流域建立起以水功能區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制度,完成流域水功能區劃和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工作,提出了流域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依法對新建的入河排污口設置進行審批;通過采取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水閘防污調度及水質預警預報等措施,有效減輕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
正如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副局長程緒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言:“20年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2004年以后,國家實施對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更加有力地推動了流域水污染治理,使淮河流域重要河湖水質持續改善,2010年以后水質基本保持穩定。”
■現狀:水質逐步趨向好轉
自上世紀90年代,淮河流域污染治理成為全國水環境保護的主戰場之一,全力推進“關停十五小”、“淮河零點行動”等工業點源治理行動,流域水質惡化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進入到21世紀,淮河流域污染防治從單純的點源向生活污染以及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發展,從側重污染末端治理逐步向源頭和工業生產全過程控制過渡,在GDP保持兩位數增長的情況下,水質逐步好轉。
數據顯示,經過20年的努力,淮河流域入河湖污染物大幅度削減,水質逐步好轉,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入河排污量逐年下降:化學需氧量比1993年減少七成,氨氮入河排放量比1993年減少一半以上。1994年,淮河流域省界水質Ⅴ類和劣Ⅴ類比例為77%,如今則下降到45%。
來自安徽省環保廳的數據顯示,安徽省轄淮河流域總體水質由8年前的重度污染好轉為中度污染,2014年全流域Ⅰ~Ⅲ類水質比例達43.7%。干流總體水質由7年前的中度污染好轉為優,境內及出境的11個斷面水質始終保持在Ⅱ~Ⅲ類;支流劣Ⅴ類斷面比例比“九五”期間下降了36.4個百分比,出境水質明顯好于入境水質。
來自河南省環保廳的數據顯示,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淮河流域水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并趨于穩定,淮河干流出省境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水以上。
同時,沿淮各省環境監管能力明顯提高。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淮河流域僅安徽境內共建成有44個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并實現了水質自動監測數據實時網絡傳輸和遠程監控,達到了及時掌握重點斷面水體水質狀況和預警等目的。所有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均安裝了在線監控裝置,省、市兩級監控中心建成并聯網運行,形成了對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的實時監測和監控能力。
■未來:仍需負重爬坡
由于人口眾多、水資源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不匹配,加之部分地區在追求經濟增長過程中,對水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力度不夠,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淮河治理仍需負重爬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需求急劇增長,帶來的廢水、污水排放量也不斷增加,給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
同時,流域內產業結構依然偏重,經濟增長方式較為粗放,結構性污染較重,化工、釀造等高耗水、高排放行業仍占較大比重。
淮河是沿岸群眾的重要飲用水水源,同時又是水路交通的重要樞紐,部分運輸碼頭分布在取水口上游,枯水期滯留船只等容易給飲用水水源安全帶來隱患。
一些石油化工、醫藥企業沿河分布,淮河干流及部分支流入境水質不穩定,威脅下游飲用水水源地飲水安全。
而流經村鎮的一些河段,以及城鄉接合部的一些溝渠塘壩由于無法截污,污染普遍比較重。加之居民常年生活習慣,導致河岸上垃圾成堆,水體黑臭,治理難度大。
安徽省環保廳水辦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農業面源污染將成為未來淮河治理的癥結之一。據了解,目前,在沿淮各省,僅僅實現了縣縣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廠,而大量的鄉鎮成為生活污水排放的“自流地”。安徽省農村常駐人口約為3200萬人,農村地區每年大約產生1800萬噸生活垃圾和5億多噸生活污水,多數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加上畜禽養殖及化肥、農藥、農膜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農業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已經成為進一步改善水環境的重要制約因素。
“水十條”要求,到2020年,淮河流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0%以上。目前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質優良比例僅為43.7%,存在較大差距。對于能否達到這一目標,安徽省環保廳水辦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從過去近20年的治理經驗來看,我們對于水質改善還是有信心的。”
據了解,目前,各省正在草擬“水十條”的落實方案。“等水質改善的各項指標下達后,我們將對指標逐一進行細化,省政府將與各地簽訂目標責任狀,壓力層層傳導,規劃落實。將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考核結果作為對各市人民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安徽省環保廳水辦負責人介紹說。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安徽省下一步將制訂實施安徽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結合本省實際,緊緊圍繞生態強省建設,以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化水污染防治目標、任務、措施,制訂符合本省省情的實施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和考核,探索、建立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新機制,深入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提升全省水環境質量。同時,將嚴格規劃考核,將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考核結果作為對各市人民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強化重點流域專項規劃的組織實施,加強水質預警與斷面達標監管,加快推進規劃項目建設,嚴格環境監管,確保治污設施穩定運行,發揮效益。
在重污染河流綜合整治方面,安徽將對城鎮黑臭水體進行全面摸查,重污染河流和城鎮黑臭水體全面實行“河長制”, 切實落實“一河一長、條塊結合、分行包干”的管理責任體系。綜合整治過程中,加大公眾參與度,切實做到讓人民群眾滿意。
盡管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未來水質改善的期許仍然顯得很謹慎。因為在淮河流域治理過程中,跨界污染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在安徽,流域內較大的19條支流中,有14條是經由河南省入境,1條是由江蘇省入境。數據顯示,一半以上的支流進入安徽都常年超標,尤以惠濟河、大沙河、南洺河和包河污染最為嚴重。上游來水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安徽省淮河的水質狀況,特別是關系到淮南、蚌埠兩市人民飲用水安全問題。
淮河流域跨界污染事故頻發,這其中固然有流域水資源匱乏、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均、水環境容量小等客觀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流域內沒有建立有效的污染聯防聯控機制。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是上下游之間沒有建立信息互通機制,上游閘壩調控時下游無法獲知,而部門之間水質、水利、水文、氣象以及環境監管、產業布局等重要信息不能及時共享,致使事故預防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是缺乏跨界污染協作處置機制。跨界水污染事故發生后,由于上下游地區政府以及相關部門之間缺乏具有剛性約束力的聯動機制,對跨界水污染事故難以協同應對、追責索賠。
三是尚未建立生態補償。目前淮河流域經濟補償僅限于發生了污染事故、出現死魚,為安撫漁民而做出的賠償,真正意義上的補償機制還遠未建立。這既不利于促進流域產業結構布局符合主體功能區定位、排污總量滿足環境質量達標要求,也不利于減少跨界環境糾紛事件發生,更不利于減少上游對下游的排污。
水環境保護的體制不順,環保部門對其他部門涉及水污染防治的規劃和決策難以實施統一監管,部門間也存在職能交叉。這些對水環境治理都產生了制約作用。因此,“水十條”提出“全面提升監管水平,完善流域協作機制。流域上下游各級政府、各部門之間要加強協調配合、定期會商,實施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信息共享”。
在采訪中,沿淮各省對于建立淮河流域日常聯防聯控機制一致建議:淮河流域上下游環保部門要互通風險源排查、流域斷面水質等情況,通報敏感區域、敏感時期的環境信息。上下游水利、漁政部門要定期通報省界水文、水量、電站、閘壩運行和漁業養殖等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地組成聯合檢查組,共同對兩地水污染防治情況開展現場檢查,預防跨界水污染事故的發生。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在安徽和河南省內,在具體工作層面,嘗試加強部門之間的聯防聯控機制,但是這種機制尚未在流域內形成。結合“水十條”的要求,安徽省環保廳水辦相關負責人建議,一方面,通過建立淮河流域日常聯防聯控機制,從源頭上預防跨省界水污染糾紛的發生。同時,通過建立淮河流域跨界水污染糾紛協作處置機制,有效處置污染糾紛。一旦發生跨省界水污染突發事件,交界地區環保部門要立即報請當地政府迅速啟動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提出控制、消除污染的具體應急措施,協助當地政府控制和處置水污染,并按有關程序及時上報情況。對于引發跨省界水污染糾紛的企事業單位,當地政府和環保部門要依法處罰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由相鄰兩省環保部門組成聯合督查組對其整改情況開展后督查,確保整改措施落實到位。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