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關鍵節點,吉林人把發展的算盤打得山響:在環境治理上算民生賬、算整體賬、算長遠賬,要數字,更要環境,“十三五”開局,環境治理實現開門紅。
認清“民生賬” 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
群眾對美好環境的期待,不是看總量減了多少,而是看質量提升了多少。
“近兩年,霧霾天好像減少了,特別是供暖初期藍天多了,生活環境更有質量了。”不少長春市民都有這樣的感慨。環境好,折射出的是區域發展的生命力、活力,更是一個地區群眾生活幸福的主要指標。從群眾感受看空氣質量數字,2016年10月,吉林省優良天數占比近90%,明顯高于2015年的68%。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清潔空氣行動、清潔水行動、清潔土壤行動……2016年,吉林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開展了環境保護行動月,制定出臺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黨政領導干部責任追究、加強縣級政府職能作用、清潔水體、清潔空氣、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等十余個規范性文件,確定了20項工作安排和26項宣傳安排,在全省范圍內掀起了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吉林的高潮,有效推動社會各界力量共治生態環境。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深情叮囑言猶在耳。
一份囑托,萬分責任。2016年開始,吉林省著手實施“長吉平+1”四市共同大氣污染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三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一系列專項行動,讓百姓看得到、摸得著環境治理的效果,享受到環境治理帶來的成果。
一部綱要,一份決心。到2020年,吉林省力爭使松花江、遼河流域水質優良比例分別達到74.29%和53.85%,大氣環境質量中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較2015年下降10%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實現水環境、空氣環境質量明顯提高。省環保部門相關負責人說:“在民生賬上,環境保護絕不含糊。”
精打“整體賬” 補齊短板建立綜合環境治理新格局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在“全面”,重要一點是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讓環境有改善,發展的賬就要“整體”算。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將環保融入全省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統籌推進,才能達到補齊短板的成效。2016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地、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主要體現在三個轉變:一是由就環保抓環保向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轉變,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作用,持續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服務經濟發展能力;二是由環保部門單打獨斗向全社會共治生態環境轉變,營造出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三是由單一行政管理向行政、法律、技術、市場綜合管理轉變,加大行政約束,加強司法保障,強化市場驅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綜合性作用日益顯現。
大膽改革創新環境保護工作體制機制,加強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省環保廳會同公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環境保護與公安部門執法銜接工作的意見》,共同開展聯合打擊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會同省高級人民法院加強環境違法犯罪審判工作,2016年6月初舉行揭牌儀式,吉林省最高級別環境資源保護審判庭正式成立;會同省檢察院共同召開環境資源領域公益訴訟聯席會議,鼓勵和支持環境公益訴訟。同時,嚴格貫徹落實新環保法,持續加大環境監管執法力度,2016年,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983起,處罰金額6378萬元,移交公安機關58起,有力震懾了違法排污行為。
應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探索實施“大數據、網格化、在線監測、視頻監控”的環境管理模式,融入“互聯網+”元素,推動環境保護大數據平臺建設。在長春市二道區“互聯網+環保+網格化管理”模式已搭建完畢,450名生態環境監管員正式上任。
“我們依托二道區網格化信息平臺,設置專門的環保監管APP,通過生態環境監管員的巡查,隨時發現區域內的環境問題,并通過照片或視頻將問題實時上傳到信息平臺,環保部門的負責人接收到信息,將第一時間協調處置,并將處置的結果再反饋到平臺。”二道環保分局局長張光潔介紹說,“這個監管體系就好像環保的‘千里眼’‘順風耳’,能實時發現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及時解決處理。”
“互聯網+環保+網格化管理”模式,是吉林省探索環保管理體制改革的一次創新嘗試,通過創新強化基層基礎,實現環保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和現代化,逐步打破環境保護工作的被動局面,一個融合了政府、市場、公眾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正在形成。
截至目前,全省共計966個鄉鎮、街道,10644個村屯、社區,都完成了機構設置建設,鄉鎮(街道)環保所掛牌工作;設立的監督員崗位13161個,都按一人一檔的要求建立了基層生態環境監督員檔案,彌補了長期以來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環保力量不足的問題。
細算“長遠賬” 形成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
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是一個地方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必須牢固確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對吉林省生態環保工作的殷殷叮嚀。
多算“長遠賬”,而不是“眼前賬”,才能在發展方式轉變的“彎道”上,“變道”超越。
如何轉?如何超?綠色發展之路勢在必行
2016年,吉林省累計淘汰燃煤小鍋爐3542臺、黃標車13.3萬輛,油氣回收治理率達到91.2%;建立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庫,謀劃安排650個項目,總投資達769億元。
綠色發展不是增加負擔,而是創造新的機遇和空間;不是放棄效益,而是創造更加綠色的GDP。
在吉林省,以“綠”為贏的觀念正逐漸深入人心。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鞏固生態優勢。
“生命線”劃得實,管得牢。2016年,吉林省同時出臺《關于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的意見》《吉林省生態保護紅線區管理辦法(試行)》,完成《吉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按照“空間面積不減少、生態功能不降低、用地性質不改變、資源使用不超限”的要求,初步確定吉林省生態保護紅線區面積為5.56萬平方公里,約占吉林省國土面積的29.67%,將吉林省最為重要的生態區域、最有價值的生態要素、最為寶貴的生態資源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區范圍,形成了“一個核心、二個重點、五元多廊、相融共生”的生態安全格局,為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吉林省深入開展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組織各地、各有關部門對25個自然保護區域、18個礦區和17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完成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推動各地集中整治2000余個生態損害和破壞問題。
一項項舉措,一個個成效,對吉林人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生態環境正悄然成為吉林省的一張“靚麗名片”,為發展助力。未來,我們將繼續亮劍前行,奏響綠色和諧新樂章。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