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漂浮著一個個1.6米長、1米寬的木架。木架上載著一盆盆綠色植物,這些植物的根伸向水中。這是一種利用生物浮島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的新模式,由常州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研發,獲“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助,日前已在太湖流域示范推廣。
植物浮島濕地,又稱生態浮島,是一種針對富營養化水質,利用生態工學原理,降解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氮、磷含量的人工浮島。它能使水體透明度大幅度提高,水質指標也得到有效改善,特別是對藻類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時,植物浮島因具有凈化水質、創造生物的生息空間、改善景觀、消波等綜合性功能,在水位波動大的水庫,或因波浪的原因難以恢復岸邊水生植物帶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觀要求的池塘等閉鎖性水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太湖流域的農村經濟比較發達,污水排放量較大,水體污染嚴重。如何更好地降低農村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濃度,減輕河流的負擔,成為當務之急。常州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張文藝教授課題組在太湖流域進行的試驗表明,在間歇增氧植物浮島濕地中,植物根系及其表面生物膜對污水中污染物具有較好的降解效果。
目前,該項目已被列為“中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示范工程。示范點位于中國常州武進區雪堰鎮,示范工程效果表明,人工植物浮島濕地對農村生活污水均有較好的處理效果,出水指標均可達《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B排放要求。研究證明,這一方法不僅可以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凈化空氣,還可以為魚和鳥類創造生息空間,并改善景觀。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