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极品,美美哒影院高清,七泽美亚在线观看,国产成人+亚洲欧洲,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乱码,小蝌蚪视频在线看黄

歡迎來到上海歐保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官網

河湖治理設備網

歐保環境 河湖治理設備供應商

02158129802

<%=NSW.OConfig.GlobalConfig.SiteName %>
太陽能曝氣機、農村污水處理
當前位置:首頁 » 河湖治理設備網資訊中心 » 行業動態 » 創新體制機制 強化污染防治

創新體制機制 強化污染防治

文章出處:責任編輯:作者:人氣:-發表時間:2015-01-19 09:58:00【

2015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八省市交流發言摘登.2015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月15日~16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2014年工作進展,研究部署2015年重點任務。八省市環保廳局在會議上進行了交流發言。

敢于擔當 攻堅克難 凝聚改善空氣質量合力

  北京市環境保護局

  APEC會議空氣質量保障,關系國家形象和首都榮譽。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張高麗副總理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全力確保空氣質量良好,張高麗副總理兩次主持會議進行部署。京、津、冀、晉、蒙、魯、豫等7省(區、市)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環境保護部的有力指導下,積極聯動、團結治污。會議期間,北京空氣質量保持良好,PM2.5濃度同比下降55%,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濃度同比平均下降34%,共同打造了“APEC藍”,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認可。

  與2008年奧運會相比,APEC會議期間空氣質量保障難度更大,難在季節不同,由夏季變為秋冬轉換、氣象條件由有利轉為不利;難在污染源增多,特別是機動車數量增長迅速,僅北京市就從300萬輛增加到560萬輛;難在污染控制重點不同,由PM10變為防控PM2.5。面對嚴峻挑戰,我們遵循“污染減排是硬道理”的規律,堅持正確減排方向,不斷加大減排力度,圓滿完成了工作任務。

  一、凝聚共識,形成改善空氣質量整體合力

  改善空氣質量,根本措施是減少污染物排放。為此,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部門到企事業單位、社會公眾,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減排合力。一是領導重視減排。無論是中央領導,還是環境保護部領導、各?。▍^、市)領導,都明確要求污染減排,要求會前提前完成全年污染減排重點工程;會議期間實施更大力度、更為嚴格的臨時強化減排措施;必要時啟動最高一級空氣重污染應急減排措施。中央特批北京市調休放假方案。二是各部門主動減排。環保部門牽頭制訂APEC會議空氣質量保障方案,通篇體現污染減排要求,重點聚焦燃煤設施、機動車、工業企業、施工工地等四大領域;協調發展改革、能源、經濟、交通、建設等部門,制訂實施污染減排措施。如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對燃煤電廠采取壓減發電量、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措施,市經濟信息化委、交通委、住房城鄉建設委分別制定實施部分工業企業停產限產、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施工工地停工等方案。三是全民支持參與減排。對APEC會議期間采取的超常規減排措施,廣大公眾和企事業單位充分理解,毫無怨言,積極配合。17個城市的市民自覺遵守機動車單雙號限行規定,企事業單位自覺落實臨時強化減排措施,為保障空氣質量良好作出巨大貢獻。

  二、實施正確策略,抓住改善空氣質量關鍵環節

  在緊扣重點污染源,下大力氣削減污染物排放的同時,實施“以北京地區為主、兄弟省(區、市)積極聯動、會前會期共保、方案啟動時間統一”的污染減排策略。一是鎖定重點減排領域。北京壓減290萬噸燃煤量,淘汰47.6萬輛老舊機動車,基本淘汰黃標車,削減1.56萬噸揮發性有機物。天津實施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調整搬遷污染企業,控制施工揚塵。河北堅決壓減鋼鐵、水泥、玻璃等重污染行業產能,推進鍋爐煤改氣和黃標車淘汰。山西加大淘汰焦炭、小火電等重污染行業產能力度,實施燃煤電廠除塵、水泥廠脫硝等高效治理工程。內蒙古淘汰和改造燃煤鍋爐,開展電力、水泥等行業脫硝治理。山東開展燃煤電廠高效脫硝、除塵治理,加快淘汰分散燃煤鍋爐、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河南在黃河以北6個城市深入實施鋼鐵、電力等行業污染治理工程。二是著力推進聯防聯控聯治。7?。▍^、市)共同加快實施重點治污減排工程,主要工程均提前到201410月底前完成。統一啟動臨時強化減排措施,不折不扣落實“停產”、“停工”、“停車”,加強對進京機動車環保管控,強化執法檢查等措施。共同開展空氣質量視頻會商、空氣重污染應急預警。會議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平均降低40%~60%,對于實現“APEC藍”、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三、科學把握節奏力度,升級改善空氣質量措施

  科學謀劃保障措施,科學預測空氣質量變化趨勢,特別是在“天若不幫忙”的情況下,依靠科學,為“人要更努力”提供有效支撐。一是周密論證污染減排方案。20149月,組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對APEC會議空氣質量保障方案進行模型模擬與評估測算。專家委員一致認為,保障方案落實到位后,可實現會議期間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5%~35%,能夠保障會議期間空氣質量。同時,對仍有可能發生的空氣重污染天氣,建議加強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及時啟動應急方案。二是科學升級污染減排措施。由環境保護部牽頭,京津冀等6?。▍^、市)成立空氣質量預測預警工作小組,組織5位國內知名專家,共同開展北京市未來7天、周邊地區未來兩天的空氣質量預報會商。為應對去年114~5日、8~11日可能出現的不利氣象條件,根據專家建議,環境保護部緊急調度,6?。▍^、市)果斷啟動最高一級應急減排措施。北京市所有工地停止施工,新增一批停限產的工業企業。114日起,廊坊、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等5個城市;6日起,天津、唐山、滄州、衡水,以及濟南等山東北部的6個城市,先后增加停工限產的工地和企業,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特別是從118日起,河北再次升級減排措施,燃煤電廠限產減排50%,鋼鐵、水泥等全部停產(燜爐)。山西、內蒙古主動加壓,加大應急減排力度。

  這次APEC會議期間空氣質量保障的成功實踐,充分展示了環保戰線干部職工不怕苦、不怕難,敢啃硬骨頭、能打贏硬仗的精神狀態和工作能力,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得益于兄弟?。▍^、市)的鼎力配合,得益于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一步,我們將在環境保護部指導下,深入總結行之有效的經驗措施,深化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律認識,學習借鑒兄弟省份的好經驗、好做法,以釘釘子精神深入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努力實現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

  構筑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核與輻射安全防線

  廣東省環境保護廳

  廣東是核能和核技術應用大省,也是電磁技術應用和伴生礦開發利用大省。全省運行核電站有大亞灣、嶺澳和陽江7臺百萬千瓦機組,在建的有臺山兩臺175萬千瓦機組和陽江5臺百萬千瓦機組,預計今年陸豐和惠州核電也將動工。全省核技術利用單位近4000家,放射源1.3萬余枚,射線裝置近萬臺。近年來,廣東扎實推進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各項工作,有效保障全省核與輻射環境安全,促進了核與輻射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一、抓機構,強隊伍,積極推進監管能力建設

  一是健全管理機構。2014年,廣東省在大幅精簡省直議事協調機構的情況下,特別保留廣東省民用核設施核事故預防和應急管理委員會,下設專家咨詢組、12個省級核應急組織,以及深圳、惠州、陽江、江門、珠海和汕尾核應急辦公室。委員會每年召開會議,各單位互通情況、協調共事,形成核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機整體。組建廣東省環境輻射監測中心粵西分部,地級以上市基本設立輻射環境管理機構,縣以上環保部門全部設立輻射安全專員,全省核與輻射環境監管人員達218人。二是建立全方位監測網絡。建成涵蓋大氣、土壤、水體、生物、電磁和陸地伽馬輻射的本底輻射水平立體監測網絡。在大亞灣、嶺澳和陽江核電站周圍設立19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開展24小時實時監測,臺山核電站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預計今年投入使用。定期對廣東北龍處置場、深圳微堆、粵北3個鈾礦冶以及廣東各γ輻照裝置等重點污染源進行監督性監測。三是強化應急能力建設。修訂廣東省民用核設施核事故預防和應急管理條例、核電站場外應急計劃以及核應急預案,把核與輻射應急納入地級以上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逐步向縣(區)延伸擴展,形成統一指揮、上下聯動的核應急管理體系。先后舉行7次核電事故應急演習,不斷增強核與輻射應急隊伍能力。今年5月,廣東省將配合國家舉行神盾—2015核事故應急演習暨臺山核電站首次裝料前場內外聯合應急演習,已制定演習倒排計劃,完成演習任務部署。四是加強區域合作。以泛珠三角區域環保合作為平臺,聯合福建、廣西、海南4?。▍^)簽訂核應急合作協議。繼續深化粵港交流與合作,建立粵港核應急信息通報機制,每年舉辦廣東大亞灣、嶺澳核電站場外事故粵港應急合作年會,與港方交流廣東境內核電站信息。

  二、嚴監管,重服務,促進核與輻射行業轉型升級

  一是嚴格審批和監管。嚴格審批許可把關,堅持不符合標準、規范的堅決不批;符合標準、規范的,在群眾工作做通之前不急于批。切實落實輻射安全管理責任制,核技術利用單位辦理輻射安全許可證時,其法定代表人必須親自簽訂《輻射工作安全責任書》。全省核技術利用單位100%落實許可證管理。充分利用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管理系統,對放射源銷售、轉讓、異地使用和處置實施全過程信息化動態監管;每年按計劃對監管對象分類進行不同頻次檢查;加大涉電磁輻射信訪投訴的處理力度,僅2014年省環保廳就處理此類投訴1000多件,對超出管理目標值的堅決要求業主整改,有效減少和控制電磁輻射的危害和隱患。二是簡政放權加強服務。經國務院同意,在全國率先將銷售、使用Ⅳ、Ⅴ類放射源,生產、銷售、使用Ⅲ類射線裝置的核技術利用以及不跨市行政區域的110千伏以上、220千伏以下送(輸)變電等項目的審批權限下放到地市環保部門,真正實現分級管理、責權統一。對市縣環保部門加強監督、定期指導,確保下得去、接得上。積極支持高端核技術應用領域落戶廣東,對中國科學院在廣東省建設的散列中子源、中微子項目以及醫用質子加速器項目等,提前介入做好宣傳和引導。從2014年起,對電離輻射涉企項目實施驗收監測免費,對涉企廢舊放射源實行免費收貯。三是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完成鐘嶺山、武警126師、陽江稀土廠等伴生礦企業伴生礦廢渣搬遷處置工作。對移動通信基站開展專項執法,省領導專門召集相關企業和各行業主管部門召開約談協調會,指導推動企業盡快依法完善環保手續。

  三、廣宣傳,勤溝通,為事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一是全面加強核與輻射宣傳。結合核電站首次裝投料和核應急演習,開展主題講座、現場參觀等形式多樣的核能科普和核應急常識宣傳。通過宣傳欄、報紙、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推動核輻射知識和法規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積極引導新聞媒體科學、客觀、公正報道,消除公眾恐核心理。二是著力強化公眾溝通。針對陸豐核電項目,成立由主管副省長任組長的公共溝通領導小組,編制《陸豐核電項目公眾溝通工作方案》。省環保廳聯合省委宣傳部、省維穩辦等8家省直部門以及汕尾市委市政府,全程做好溝通和信息公開工作。建設項目、環評信息全部在公共網站公開,廣泛收集各方意見,由專業人員解答公眾疑問,最終獲得周邊群眾對核電發展的理解和支持。

  雖然廣東省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但隨著核能與核技術應用事業的高速發展,核與輻射安全仍面臨新的挑戰。我們將積極適應新形勢下核與輻射安全管理的要求,在環境保護部和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深化探索和研究,努力開創具有廣東特色核與輻射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堅定不移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河北省環境保護廳

  河北環繞首都,是北京的“生態護城河”,特殊的地理區位決定了河北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特殊重要性。面對嚴峻形勢,河北省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以背水一戰的決心和勇氣,堅決向大氣污染宣戰。

  一、突出目標引領,凝聚治污攻堅合力

  省委把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和環境治理列為四大攻堅戰之一,把大氣污染防治列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四大專項行動之一,提出“三年有好轉、五年大改善”的總體目標。省委書記和省長多次強調完成任務拒絕理由,完不成任務堅決問責,堅決打贏這場環境治理攻堅戰。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多次聽取工作情況匯報,研究制定推進措施;省人大和省政協都將大氣污染防治列為1號建議和提案。省長與各市市長簽訂目標責任狀,PM2.5濃度到2017年下降25%以上,重點地區下降33%。省委大幅提高生態環保在干部目標綜合考核中的比重。全省上下齊心,凝神聚力,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施治、社會監督、公眾參與的良好格局。

  二、突出治本攻堅,加快結構優化調整

  將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作為治本之策,措施之硬、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實施“6643”工程,計劃到2017年壓減6000萬噸鋼鐵、6000萬噸水泥、4000萬噸原煤、3000萬重量箱平板玻璃。初步測算,僅完成6000萬噸鋼鐵產能壓減任務,將造成2580億元資產損失、影響557億元稅收收入,有60萬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需重新安置,每年需支出社會保障金130億元。寧可傷筋動骨,也要脫胎換骨。去年,全省共壓減煉鐵產能1500萬噸、煉鋼產能1500萬噸、水泥產能3918萬噸、平板玻璃產能2533萬重量箱。建成潔凈型煤生產配送中心45家,形成623萬噸型煤生產能力,全面禁止銷售和使用高硫高灰散煤,全年煤炭消費總量減少1500萬噸,首次實現負增長。經測算,去年河北省化解過剩產能、治理大氣污染影響全年經濟增長約1.75個百分點,影響工業增速約3個百分點。

  三、突出協同控制,強化重點行業治理

  加強工業污染治理,組織開展鋼鐵、水泥、電力、玻璃四大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完成脫硫、脫硝和除塵改造工程577個,確定123家重污染企業搬遷升級、退城入園,已啟動36家。深化揚塵污染控制,設區市建筑工地監控系統、渣土車衛星定位系統安裝率分別達到97%86%,綜合整治儲煤場2262家、工業企業料堆492個,關閉露天礦山414個、停產整治478個,列支3億元資金專門用于秸稈能源化利用。狠抓機動車污染防治,采取財政補貼、嚴格管理等措施,全年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66.7萬輛,淘汰三輪車、低速載貨汽車11.46萬輛。加油站、儲油庫和油罐車油氣全部完成回收治理,全面供應國四標準汽油。

  四、突出科技支撐,提升創新驅動水平

  一是積極推進“智慧環保”建設。分兩批建成143個縣級空氣自動監測站,實現全省域環境空氣監測站點全覆蓋;956家國控重點排污企業全部實現污染源在線監控,在四大行業率先推行污染物IC卡總量和濃度控制管理。二是加強科研能力建設。成立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全面啟動11個設區市和兩個省直管縣大氣顆粒物源解析工作,石家莊市PM2.5、PM10源解析結果已向社會公布。三是實施“引智共建藍天計劃”。與德國能源署在張家口、邢臺開展節能減排項目示范合作,引進10個環保引智示范基地、50個國(境)外環保項目。與億利資源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力爭在3年內完成兩萬蒸噸燃煤鍋爐微煤霧化工藝改造。四是創新環境經濟政策。出臺排污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11個設區市啟動排污權交易,與興業、光大及河北銀行簽署排污權質押融資合作協議,獲得1500億元減排治污貸款授信額度。實施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和“黑名單”制度,推行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初步構建“守法激勵、違法懲戒”機制。

  五、突出依法治污,強化法治監管約束

  一是完善標準法規體系。大幅度加嚴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地方排放標準和能耗限額標準,出臺排污許可證管理辦法。二是推進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省法院、檢察院、公安廳聯合印發《關于嚴厲打擊環境污染違法犯罪活動的通告》,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打擊環境犯罪聯合執法工作的意見》,建立協作機制,形成打擊環境污染犯罪的強大合力。三是嚴懲環境違法行為。在全國率先組建省市縣三級共計600余人的環保警察隊伍,省環保廳、省公安廳兩次聯合開展“利劍斬污”專項行動和“零點”行動,查處違法企業3197家,偵破環境污染類刑事案件1947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726人。四是改進環境監管模式。全面實行省、市、縣、鄉、村五級網格化環境監管,建立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實現環境監管全覆蓋。

  六、突出應急管理,全力落實APEC空氣質量保障措施

  明確一、二類重點控制區和一般控制區,分區制定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啟動實施保障措施和最高一級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停產企業7921家、限產企業509家、停工工地5825處。省政府先后召開4次會議進行動員部署和調度,并派出46個工作組分赴各地,不分晝夜,強化督導督查。去年111~11日,全省優良天數平均為6天,PM2.5PM10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31.1%、31.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VOCs分別減排48.5%、50.8%55.8%、31.2%,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任務,為APEC藍作出了貢獻。

  經過不懈努力,2014年全省11個設區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平均152天,同比增加23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數平均66天,同比減少14天。其中,石家莊優良天數同比增加54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46天,一級天數從0天增加到9天。全省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2%、13.2%25.7%5.9%、16.7%13.7%

  盡管我們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全省大氣污染防治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下一步,河北省將認真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精神,著力抓鞏固、抓提升、抓深化、抓拓展,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盡快讓人民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江蘇省環境保護廳

  近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工程作為加快轉型升級、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出臺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意見,頒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確定七大類46項監測指標,成立由兩個“一把手”任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以省委全委會形式進行專題部署,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推進力度前所未有,財政投入前所未有。環保部門高舉生態文明建設大旗,主動作為,承擔牽頭重任,取得明顯成效。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重“考”更重“引”

  作為省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的牽頭部門,將職責定位為編制規劃、分解任務、組織協調、政策研究、督查督政、評估考核6個方面,牽頭不包辦,領唱不獨唱。一是抓合力促提升。每年以目標責任書形式,將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逐項分解到各市縣、省相關部門,壓力得到傳遞,合力日益增強。去年,蘇南、蘇中所有市縣均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全覆蓋。省發改部門出臺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住建部門發布綠色建筑標準,交通部門頒布綠色交通發展規劃,公安部門實施配合環境執法的意見,物價部門制定燃煤機組超低排放臨時電價政策,省高院成立資源環境審判庭。二是抓工程重落地。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主軸,以控霾、治水、凈土、增綠為重點,將重點工程與目標責任書同步下達、同步考核,聯合省委、省政府督查室共同督查、共同推進,防止責任掛“空擋”、任務“空心”化。2014年,省級財政用于生態文明建設投入達99億元,同比增長12%。三是抓評估點問題。在抓好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監測的同時,邀請第三方機構,從資源利用效率、環境污染代價和生態產品貢獻3個方面11項指標,對省轄各市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綠色評估”,幫助查問題、找差距、指方向。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聽取“綠評”報告,今年將擴大到全省所有縣級市。四是抓示范搞引領。累計建成國家生態市縣35個。不少市縣將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作為施政承諾寫入黨代會、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江蘇特別把大氣污染防治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省政府以1號文件下發國務院“大氣十條”實施方案,出臺改善空氣質量的9項措施和強化落實的8項要求,一年之內“三道令牌”強化大氣治理。全省燃煤電廠脫硝除塵、黃標車淘汰、小鍋爐整治均超額完成國務院下達的年度任務,大型燃煤機組提前實現脫硝全覆蓋,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9.04%

  二、推進生態紅線區域保護,重“劃”更重“守”

  當前,生態紅線在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地位已經確立,對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糾偏”和“扶正”作用日益顯現。一是力求“劃得準”。出臺《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劃定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等十五大類779塊生態紅線區域,總面積2.41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2.23%,做到應保盡保。二是確保“守得住”。制定生態紅線區域監督管理考核辦法和細則,明確5個方面23項量化考核指標;制定生態補償轉移支付暫行辦法,將補償金額與紅線區域面積、重要性和保護成效“三掛鉤”,決不讓保護者吃虧。三是做到“用得好”。省政府出臺的新型城鎮化、節約集約用地等一系列規劃和意見,均主動與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相銜接,把嚴守生態紅線作為重要原則。

  三、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量”更重“質”

  “十二五”以來,江蘇實施村莊環境整治計劃。環保部門以環境連片整治為載體,早動手,抓關鍵,打基礎,“四兩撥千斤”,充分發揮種子和杠桿作用。全省整治最好的848個“康居村”,均是從連片整治起步,由環保部門培育出來的典型。在新一輪“覆蓋拉網”整治試點中,我們著力堅持四措并舉:一是做好“一個規劃”顯特色。組織77個地區及省農墾集團編制5年整治規劃,計劃投入70億元整治6150個村莊,注重體現水鄉風情、山村風貌等村莊特色。二是完善“三個辦法”保質量。完善資金管理、項目驗收、績效評估3個辦法,形成更加嚴謹系統、注重績效的項目運作機制。三是把握“四個投向”打好底。資金集中投向污水處理、垃圾處置、水源保護、畜禽糞便利用等四大領域,多補環境基礎設施欠賬。四是創建“四個統一”增長效。鼓勵以縣為單位,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統一運營”模式,由政府成立專門機構或采取市場機制委托第三方治理,打包運營污水處理等設施,通過逐步開征污水處理費、財政補助、環保專項資金補貼等多種途徑保障運營經費。

  下一步,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囑托,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深化環保體制改革,強化環保監管執法,推動江蘇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探索發展中地區環保新途徑

  山東省環境保護廳

  近年來,山東省積極探索發展中地區環保新途徑,進行環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有不少新的做法和成效。

  一、探索環境監測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環境監測是環保部門發現問題、分清責任、依法行政的基礎。為進一步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2011年,山東省環保廳聯合省財政部門組織濟南等市先行開展環境空氣監測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試點,2012年推廣到全省。

  體制改革的要點是省級環保部門直接負責設區城市空氣質量的監測管理。機制改革的要點是“監測設備有償轉讓,專業隊伍運營維護,專業機構移動比對,環保部門質控考核,政府購買合格數據”。為確保數據質量,進一步建立“運營公司內部質控,比對公司移動比對,省級環保管理考核,市級環保定期互查以及公眾參與監督”的“4+1”監督模式。變過去“考核誰、誰監測”為“誰考核、誰監測”,從體制上有效避免可能的行政干預,顯著提高了監測數據質量。目前全省空氣監測站設備運行率和數據準確率均達到90%以上。

  二、探索建立基于空氣質量改善的生態補償制度

  在夯實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基礎上,自20131月開始,山東省每月公布設區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及其同比改善幅度排名。2014年,山東省政府出臺了《山東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空氣質量同比改善的市,由省級財政向市級補償;空氣質量同比惡化的市,由市級財政向省級補償。每季度結算生態補償資金并向社會公開。2014年,省級財政共發放生態補償資金2.1億元,有5個市先后向省財政繳納413.5萬元。這一做法有效調動了地方黨委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積極性,在全省形成了各市爭先恐后、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大氣污染治理格局。

  三、用環境標準倒逼污染行業轉型升級

  早在2003年,山東省就從污染最嚴重的造紙行業入手,編制實施一系列分階段逐步加嚴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用8年時間完成行業排放標準向流域排放標準的過渡,取消了高污染行業的排污特權。

  2013年,山東省制漿造紙企業由2002年的200多家減少為十幾家,但行業規模比2002年增加兩倍,利稅增加近4倍,全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絕對量減少80%以上,探索走出了以環境標準倒逼污染行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子。借鑒流域治污的經驗,2013年山東省發布實施《山東省區域性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將用8年時間,分4個階段,逐步實現行業排放標準向區域排放標準的過渡。到2020年,山東省大氣標準的主要指標將比國家現行標準嚴6倍左右。

  四、探索環境監管新機制

  一是針對環境監管中的地方保護問題,探索建立上下結合的獨立調查工作機制。山東省環保廳每月召開環境形勢分析會,確定突出環境問題。省環境監察機構以問題為導向,獨立開展調查。調查結束后,以座談會形式向當地政府和部門通報情況,一般案件移交地方處理,重點案件由省環保廳掛牌督辦,并適時組織后督查。2014年出臺《獨立調查工作規范》,印發全省執行。上下結合的獨立調查機制既尊重屬地管理,又防止可能出現的地方保護,有效促進了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二是針對環境監管統籌性不足的問題,探索建立部門聯動的環保專項行動機制。省政府統一組織環保專項行動,相關部門按照各自環境管理職責開展工作,環保部門負責綜合協調和督辦落實。檢查結束后,省政府專門聽取各部門檢查情況匯報,研究處理意見并印發通報。這一做法有效解決了部門間各自為政、用力不平衡的問題,使環保部門較好地從單打獨斗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三是針對行政邊界區域權屬復雜、監管薄弱的問題,探索建立區域共治的聯動執法機制。組織全省邊界相鄰地區簽訂環境執法聯動協議,按照“輪流坐莊、定期會商;交互監察、聯合執法;屬地管理、信息共享;上級督辦、務求實效”的工作思路,建立行政邊界區域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初步實現了邊界區域污染聯防聯控、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四是針對環境監管權威性不足的問題,探索建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省委政法委組織建立政法機關服務保障環保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省高級人民法院出臺進一步加強環境資源案件審判工作的意見,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省環保廳建立移送環境違法違紀案件機制,全省環保、公安部門建立完善聯勤聯動執法機制。2014年,全省共偵辦破壞生態環境案件990起,抓獲違法犯罪人員1581人,其中刑事拘留1103人,批準逮捕349人,極大地強化了環境監管的法律權威。五是針對環保工作社會性不足的問題,探索建立良性互動的公眾參與機制。山東省按照“公眾監督把陰暗面亮出來;政府順應民意認真整治;整治效果自覺接受公眾監督”的工作思路,建立省、市、縣三級環保微博工作體系,健全公眾投訴、信訪、輿情和環境執法聯動機制,開展污染“隨手拍”和“環境監測開放日”等公眾參與活動,規范和公開排污口環境信息,啟動“曬企業治污、曬環境監管”活動,初步形成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良性互動的環保工作大格局。

  2014年,山東水環境質量連續12年持續改善,全省PM2.5平均濃度同比改善17.3%。近期,山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決定單獨設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環保廳。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環保部門科學謀劃、綜合協調、監督管理的職能逐步明晰和鞏固。

  打好減排攻堅戰 實現天藍水清

  陜西省環境保護廳

  “十二五”以來,陜西省把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作為對黨和人民的一項莊重承諾,強力發揮結構減排的先導作用、工程減排的基礎作用、管理減排的倒逼作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城鄉環境改善,走出了一條符合科學發展和體現陜西特色的環保新路。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黨政齊抓、強化措施,全面夯實總量減排基礎。陜西省委主要領導兩年內3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減排工作,省政府主要領導對重點項目親自過問、親自督辦,主管副省長關鍵時刻深入一線靠前指揮。2014年,省政府將環境保護列為全省五大重點工作之一,提出存量要治、增量要凈的要求,推動鐵腕減排。省級各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先后出臺火電脫硝、水泥脫硝、農業源、機動車等行業領域減排工作指導意見,污染減排措施不斷完善。

 ?。ǘ┰搭^控制,綜合施策,鐵腕推進結構減排。嚴格項目準入,對關中地區火電、鋼鐵、水泥等重污染行業實行項目限批。實施工業轉型升級十大工程,在提前兩年完成 “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基礎上,2014年再淘汰工業行業落后產能504萬噸、平板玻璃234萬重量箱、印染3700萬米、棉紡9325萬米。主動在關中地區實行1000萬噸燃煤削減計劃,全省煤炭消費總量首次實現負增長。

 ?。ㄈ┩怀鲋攸c,強力攻堅,推進“六廠(場)一車”工程減排。堅持“一月一報告、一周一督辦”,納入“十二五”國家責任書的減排項目完成率達98%。全省新建或改造污水處理廠119座,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2%;完成791100萬千瓦火電機組脫硫提標改造,火電機組脫硫旁路已全部封堵,石油石化催化裂化裝置、75平方米及以上鋼鐵燒結機全部脫硫;完成972419萬千瓦火電機組脫硝改造,占總裝機容量的87%,30萬千瓦及以上發電機組、日產2500噸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全部脫硝;2014年累計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18.1萬輛,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任務;從201410月起,全面供應國Ⅴ汽、柴油,較國家要求提前3年,成為第一個在全省范圍推行國Ⅴ汽、柴油的省份。

 ?。ㄋ模﹪栏駱藴?,自我加壓,深挖重點行業減排潛力。出臺地方性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將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執行范圍由國家規定的西安、咸陽兩市擴大到關中6市兩區,提高漢丹江流域(陜西段)重點行業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在國家未將陜西省列為火電超低排放改造區域的情況下,下達改造任務,一批工程已陸續投運,計劃3年內完成30萬千瓦以上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為促進火電機組達標排放,叫停5136萬千瓦機組發電,減少發電量32.3億度。

  (五)積極探索、健全機制,運用經濟杠桿提高減排效能。深化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4項主要污染物全部納入,并將交易市場延伸到市級。2014年省級排污權交易額2.5億元,5年累計達5.9億元,其中1.8億元用于排污權收儲。通過收儲關閉造紙、氮肥、皂素企業33家。與銀行聯合開展排污權質押貸款,提高企業參與排污權交易的積極性。出臺補償政策,按照每蒸噸補償3~5萬元的標準,強力淘汰燃煤鍋爐。實施渭河全流域生態補償,省級收繳關中沿渭城市化學需氧量、氨氮補償金1.24億元,全部用于渭河治理。

  截至2014年上半年,陜西省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完成“十二五”減排任務的138%93.6%206%50%,二氧化硫提前3年、化學需氧量提前兩年完成減排任務,2014年減排任務可全面完成。在總量減排的強力推進下,2014年西安市優良天數比2013年增加73天,PM2.5PM10均下降兩成以上,降幅居全國74個重點城市前列;渭河干流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濃度較2011年同期分別下降34%45.8%,渭河三年變清目標如期實現。

  二、主要體會

 ?。ㄒ唬┘哟罂己藱嘀厥锹鋵崪p排責任的根本保證。“十二五”以來,陜西省委加大對污染減排等指標的考核權重,生態環保分值由8分增加到25分,并實行“三位一體”減排考核,將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重點減排項目完成情況、“三率”達標情況全部納入對各市(區)目標責任考核。各級各部門層層明確任務,夯實責任,形成了“政府主導,環保牽頭,部門聯動,企業負責,社會監督”的減排格局。

 ?。ǘ﹪栏癍h境監管是保障減排效果的有力手段。堅持把完善法制體系、嚴格環境監管作為破解“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難題的突破口。圍繞實施《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細化污染減排相關政策措施。推行網格化管理和重點污染企業駐廠監管,實行24小時工業污染排放監測,對排放不達標企業進行公示、公告,落實最嚴格的環境監管,實行最嚴格的環境問責,督促企業達標排放。

  (三)政策激勵引導是推進工程減排的關鍵舉措。2012年在國家未將陜西列為脫硝電價試點省的情況下,省級落實補貼資金4472萬元用于脫硝電價補貼。以減排量核定火電企業脫硫脫硝補貼資金,按脫硫旁路封堵前和封堵后分批撥付獎勵資金。省財政拿出3.11億元,按“先拆先獎,多拆多獎”的方式推進燃煤鍋爐淘汰。2013年以來共淘汰燃煤鍋爐12351蒸噸,其中2014年淘汰6875蒸噸,完成國家下達2014~2015年總任務的86%。

  (四)創新體制機制是搞好減排工作的活力源泉。排污權交易工作進一步深化了陜西省的總量減排思路。2012年起,陜西省開始探索精細化總量管理模式,并完成了以排污許可為基礎、總量刷卡為手段的總量管理平臺建設試點工作。通過排污量統一核定、許可證統一編碼,實現了排污許可分級管理向統一與分級相結合的管理模式轉變。通過總量刷卡,保證了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實。

  科學決策 精細管理

  上海市環境保護局

  近年來,上海市在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中狠抓精細化管理,注重科學決策、過程管控、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取得階段性成效。2014年,上海市中小鍋爐和窯爐清潔能源替代、黃標車和老舊車輛淘汰雙雙超額完成年度任務,電廠治理、秸稈禁燒和揚塵污染控制進一步加大力度,全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下降,PM2.5濃度下降16.1%。

  一、科學決策,突出治理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前期深入研究和科學論證基礎上,《上海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確定能源、產業、交通、建設、農業、社會生活六大防控領域,突出燃煤電廠深度治理、中小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替代、黃標車淘汰、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工地揚塵污染防治、餐飲油煙治理、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強化產業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的源頭措施,兼顧操作性、可行性,聚焦階段性重點。在計劃編制時,對各項措施的減排效果和環境質量改善情況進行科學測算。從近期完成的PM2.5污染源解析與對比評估看,燃煤設施和機動車污染治理等措施的效果已初步體現。

  二、過程管控,強化計劃實施的機制保障

  上海市建立環保部門總牽頭,發改、經信、建設等部門按領域分工負責,任務措施全面細化分解的大氣污染防治責任機制,各項重點工作分別形成專題推進方案,并落實實時跟蹤協調、月度調度通報、季度匯總報告和年度評估考核機制,強化大氣污染治理的全過程管控。

  以清潔能源替代為例,市政府將其列入2014年實事項目,經濟信息化部門牽頭,環保等相關部門配合,市區兩級成立鍋爐、窯爐清潔能源替代推進機構統籌協調工作,將任務分解到年到月,落實到街鎮及相關單位,按月、按周跟蹤調度,有力保障了任務按期完成。

  三、綜合施策,打出強化治理的組合拳

  加強大氣污染治理,離不開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的綜合運用。

  在法治保障方面,出臺了《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明確全市范圍禁燃高污染燃料、禁止焚燒秸稈,將鍋爐、機動車“冒黑煙”設定為行為罰,發布按日計罰、查封扣押、停產限產、雙罰制等執法規范,建立行政刑事銜接機制。按照嚴于國家、接軌國際的要求,出臺生活垃圾焚燒、危險廢物焚燒、鍋爐、餐飲油煙、工業爐窯、汽車涂裝等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

  在完善政策機制方面,引領與倒逼結合,提高排污費征收標準,按排放水平實施階梯式收費機制,對淘汰、限制類行業實施差別化收費機制,出臺電廠脫硫脫硝除塵、中小鍋爐窯爐清潔能源替代、黃標車淘汰、秸稈禁燒等一系列激勵政策,充分發揮經濟杠桿推動治污的作用;出臺加快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指導意見和試點工作方案,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四、精準發力,推動重點工作的分類落實

  針對重點工作特點和難點,分類施策、精準治污。在燃煤電廠污染治理方面,在加快完成脫硫脫硝高效除塵改造的同時,狠抓管理減排,率先推進“清潔發電、綠色調度”。針對燃煤機組低負荷運行時脫硝設施退運時有發生的情況,組織技術攻關,基本實現在40%發電負荷下脫硝設施連續運行。針對燃煤機組石膏雨污染問題,推進治理試點,同步落實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標準,已有兩臺機組完成改造。在清潔能源替代方面,針對管網建設協調難、能源替代成本高等問題,強化政策支持和協調推進。減免改氣、改電配套費用,加大淘汰補貼力度,并擴大到工業爐窯,實施向遠郊傾斜、早改多受益的差別化支持政策。搭建管網建設合作、清潔能源改造、熱電聯供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四大合作與管理平臺,實施“一爐一策”分類指導,因地制宜落實替代或關停。2014年已完成替代和關停1675臺,2015年全市范圍將全面完成中小鍋爐窯爐清潔能源替代。在黃標車淘汰方面,針對政策壓力傳遞慢的問題,狠抓補貼政策宣傳和限行執法,電視、電臺、報紙宣傳到面,告示、短信通知到人,電子警察和現場執法并重,查處違反限行行為近兩萬起。對集裝箱卡車等排放大、殘值高的車輛,加大淘汰補貼力度,并從運輸營運行業準入和規范管理上提高要求、嚴格把關。對“僵尸車”強化限期送檢,對查不到使用信息的車輛主動注銷。2014年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17.16萬輛,2015年將全面淘汰剩余的9萬余輛黃標車。

  結合大氣污染治理實踐,上海市認識到,必須把精細化管理放在突出位置,在戰略上系統謀劃、突出重點、強力推進,在實施中強化全過程控制和關鍵環節的抓細抓實,處理好3個關系:一是方向與細節的關系。科學謀劃是前提,既有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又有組織實施和配套政策的系統安排,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抓細抓實是關鍵,把各項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環節和具體細節,做精、做深、做實,才能保證總體目標的實現。二是全面推進與關鍵突破的關系。在全面落實各項治理任務過程中,要抓住影響環境質量和群眾感受的關鍵點,找到當前最具可行性、性價比最高的解決路徑。在過去10年重點治高架源,近年來,抓分散燃煤淘汰,下階段抓揮發性有機物、船舶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治理。找準這些污染治理關鍵點,精準發力,才能事半功倍。三是“突擊運動”與長效治理的關系。精細化的核心是規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在突擊發力打好一場場治污“殲滅戰”的同時,更要及時總結成敗得失,將點上創新突破轉化為面上政策,將管理實踐轉化為制度規范和信息化管理體系,促進環境管理的規范化、長效化和現代化。

  實施精細化管理,是環境管理轉型的重要方向,也是環保工作提升水平的重要途徑。上海市的實踐剛剛起步,任務還十分艱巨,我們將繼續按照環境保護部的要求,積極借鑒兄弟?。▍^、市)經驗,全面深入落實精細化管理,在管理創新中促轉變,在扎實推進中出成效,力爭環保工作再上新臺階。

  創新機制 強化監管執法

  浙江省環境保護廳

  浙江省高度重視環境監管執法,堅持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監督、公眾監督、輿論監督相結合,始終保持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十二五”以來,全省共完成行政處罰案件37699件,罰款17.356億元。特別是全面加大對環境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僅2014年,全省就向公安機關移送環境違法犯罪案件1036件,其中行政拘留541人,刑事拘留1464人。

  一、實施司法聯動,提升環境執法威懾力

  一是設立公安駐環保聯絡機構。2012年,省環保廳與省公安廳出臺建立環境執法聯動協作機制的意見,省公安廳設立駐省環保廳工作聯絡室。目前,各市、縣(市、區)基本實現環保公安聯絡室(或警務室)全覆蓋,6個市以及15個縣(市、區)公安局成立打擊環境犯罪專門機構。2014年,根據“五水共治”工作要求,公安部門設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道警長”。二是完善環境司法聯動機制。環保、公安、檢察、法院等4部門聯合出臺《建立打擊環境違法犯罪協作機制的意見》,明確部門工作職責、工作要求和案件會商制度。環保和公安部門聯合制定涉嫌環境犯罪案件移送和線索通報程序、調查取證規程。三是全力查辦大案要案。堅持“嚴執法、施重典、抓典型、促實效”,查辦一大批涉嫌環境犯罪重大案件。特別是浙江匯德隆染化有限公司保險粉母液非法傾倒案件,主要涉案人員被判處46個月有期徒刑,處個人罰金100萬元,其他涉案人員分別判處6個月拘役至4年有期徒刑,公司被判處罰金2000萬元,補繳排污費1262萬元,起到了極大警示和震懾作用。

  二、推動公眾參與,提升環境執法精準度

  一是把信訪投訴作為發現違法行為的重要線索。積極暢通信訪渠道,在強化環保熱線、來信來訪、門戶網站等傳統信訪渠道的同時,開通浙江環保官方微博、微信等網絡投訴平臺。對被投訴對象開展體檢式執法檢查,對發現問題的一律查處、整改到位。公眾監督環境問題的積極性大幅提升,去年以來,全省環保系統受理各類信訪舉報89781件,同比增加50.74%。二是以信息公開保障公眾知情權。研究制訂《浙江省環境行政處罰結果信息網上公開暫行規定》,全面公開重點污染源、污染源監測、總量控制、排污費征收、監察執法、行政處罰、環境應急等環境信息。三是積極培育環保社會組織。成立浙江省環保聯合會,全省注冊環保社會組織達到61家。建立政府與環保組織對話機制,定期溝通交流,通過組織市民檢查團、專家服務團、生態文明宣講團等形式,引導環保組織發揮宣傳、監督和服務作用。

  三、借力輿論監督,提升環境執法公信力

  一是建立輿情搜集和回應機制。設專人搜索環保輿情,編報輿情專報,浙江省環保廳領導每期閱批,重點案件由環境執法總隊核實查處,處理情況向媒體公開。制定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涉環境問題處理辦法,對相關工作進行規范。二是加大違法行為曝光力度。充分運用掛牌督辦和媒體曝光等形式,公開典型環境違法案件。特別是省公安廳兩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新聞媒體通報環境犯罪大案要案,產生了強大震懾力。三是與主流媒體互動合作。主動向浙江衛視等影響力較大的媒體提供線索,推動解決環境難點熱點問題。浙江衛視《今日聚焦》從20143月至今播出200余期節目,涉及環境問題達80余期。對曝光的問題,會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及時跟蹤、督辦和反饋。

  四、狠抓網格管理,推進環境執法全覆蓋

  一是構建網格化體系。從2012年起,浙江省以環境監管“三清三到位”(區域清、職責清、底數清和監管到位、服務到位、互通到位)為目標,啟動環境監察網格化管理。全省已劃分11個一級網格、46個二級網格、500多個基層網格,每一個網格都明確責任領導、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三級責任主體。二是加強區域聯動。建立邊界聯動機制,加強對跨界和跨流域環境污染的監管執法。相繼與上海、江蘇、福建、安徽、江西等5個交界省份簽訂聯動工作方案,省內杭湖嘉紹4市建立聯動執法機制。三是推行農村環境監督員制度。已在80個縣(市、區)的6239個行政村(社區)設立9625名農村環境監督員。此外,部分地區還探索建立環境執法協管員、企業環境監督員、農村環保義務巡防員等隊伍,對發現環境違法行為、解決環境矛盾糾紛起到重要補充作用。

  五、加強能力建設,提升環境監管執行力

  一是提升監管執法隊伍素質。開展為期兩年的全省環境執法“大培訓、大練兵、大比武”活動,并經省公務員局同意,對30名環境執法能手、5個環境監察支隊給予記功獎勵。通過演講比賽、案件展評、體育競賽等載體,開展環境監察文化建設,提升執法隊伍凝聚力。二是大力推進環境執法信息化。從2013年起,在省、市、縣三級21家單位建設移動執法系統,實現實時查詢、實時錄入、實時傳送和筆錄電子化,規范執法行為,提高辦案效率。目前已具備全省推廣條件。會同省監察廳、省法制辦全面推進行政處罰電子平臺建設,規范環境行政處罰工作程序和自由裁量權,省本級電子處罰平臺已投入運行。三是強化內部稽查糾錯機制。印發《浙江省環境監察稽查暫行規定》,構建完善的內部監督制約體系。2012年以來,完成所有市級環境監察工作的專項稽查,并對6個市本級和15個縣(市、區)的環境監察機構開展稽查工作回頭看。

此文關鍵字:環境保護工作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