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塘、侯家塘、左家塘等以自然特征命名的地方,原本都是天然的城市海綿體”、“城市建設見山挖山、見水填水,把自然的城市肌理變成了硬化的道路系統”……7月18日,來自高校、設計單位、政府部門、企業的專家在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共同探討如何建設海綿城市,暴雨季節不再“看海”。
“建設海綿城市的手段,主要是雨水花園、生態花壇、生態草溝、綠色屋頂、透水路面、雨水再生利用。”常德市政府歐盟亞洲環境支持項目辦公室協調員劉波認為,城市“綿里藏海”辦法多,只是需城市管理者轉變觀念。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焦勝認為,要實現“綿里藏海”,與傳統城市規劃相比,海綿城市規劃要從剛性變為彈性、末端治理變為源頭控制、單一措施變為系統引導、增源減匯變為減源增匯。
泛華建設集團湖南分公司總經理、市政工程博士許光眉介紹,以梅溪湖為例,綠化帶比路面低5至10厘米,路面雨水就可流入綠化帶自然滲透。綠化帶中的雨水篦子又高出草皮5厘米,下小雨時,雨水可蓄積在綠地下面;雨量超出綠地承載容積時,又能通過雨水篦子進入雨水管道。緊挨湖邊,規劃設計了16個雨水處理池。一旦下雨,漂浮垃圾可被格柵攔住,道路泥沙隨雨水進入沉砂池沉淀,有機廢水經過生物濾池處理。經過這3道“關卡”凈化后的雨水,才能進入梅溪湖。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