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從浙江在線獲悉杭州首個生態型“海綿公園”即將亮相,而這個海綿公園還是由原有的古苑公園改造而成,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急切盼著公園快點建成。其實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海綿城市”這個詞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2015年4月,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正式公布;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受政策影響,全國各地都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但是關于怎么建設,如何建設,各地大都停留在摸索階段。不過,筆者關注到全國海綿城市的建設大都是公園先行,就像杭州這次的古苑公園的“海綿化”,所以筆者認為城市公園“海綿化”是邁出海綿城市建設的第一步。
海綿城市建設的原則
海綿城市建設的原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研究院副院長謝映霞介紹,我國濕地損失嚴重,10年時間流失近5萬平方公里。所以,生態優先是建設海綿城市的基本原則之一,城市開發規劃中應保護水生態敏感區,如河流、湖泊、濕地、溝渠,而綠地率、水面率、徑流控制率應納入總體規劃,并且總體規劃在專項規劃中要有所體現,如植被草溝、透水鋪裝在控制性詳規中對區域透水面積比例都要有個規劃控制指標。通過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雨水自然滲透和可持續循環。總體來說建設海綿城市的意義就在于對城市徑流污染的控制、徑流量削減和地下水補充,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而公園綠地恰恰是消納周邊區域徑流雨水以及銜接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的紐帶,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起到關鍵性作用。
各地城市公園“海綿化”改造
“前一天晚上剛剛下過一場大雨,當記者上周四來到明城墻遺址公園東南角的綠地時,卻并未看到任何積水,園子里的紫薇和月季開得正好。“負責公園建設的東城區綠化一隊副隊長王敏告訴記者。(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孫文文)
“作為武漢市打造“海綿城市”的試點之一,園博園通過“高山流水”循環系統外,還建有一湖四溪、20多處雨水花園等景觀,對雨水實現“收放自如”。“武漢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李良鈺說。(來源:武漢晨報 作者:陳永權 )
“雙河城公園地區在建設之初就配套有雨污分流的排水管線,此次公園改造是將市政雨水井同公園內設置的雨水收集池相互連通。這個收集池在公園中部的地下,能夠容納300立方米的雨水,在汛期可以做到蓄水,解決公園的積水問題,即使是旱天,也能對園區內綠化進行自動澆水,循環利用水資源。”沈河區城管局綠化科副科長魏德巍介紹。(來源:遼沈晚報 作者:張阿春)
海綿城市的核心是生態文明建設,今年又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大規模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將在今年陸續開啟,而城市公園的“海綿化”做為各地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項目,必將大放異彩。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