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順暢合理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會議指出,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建設雨水自然積存、滲透、凈化的海綿城市,可以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國家對海綿城市建設高度重視,既契合了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思想,也將帶動城市建設與民生保障綜合效應的集中釋放。10月9日,住建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建設16個海綿城市試點。
建設目標明確 多項政策扶持
對于海綿城市建設,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新的要求。
會議確定,海綿城市建設要與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加強排水、調蓄等設施建設,加快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
同時,從今年起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規劃、施工、竣工等環節都要突出相關要求。增強建筑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并和地下管廊建設結合起來。
為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會議提出,總結推廣試點經驗,采取PPP、政府采購、財政補貼等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運營。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業務,多渠道支持海綿城市建設。
國務院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出力爭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目標;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上述目標要求。
作為解決城市排水防澇問題的重要辦法之一,海綿城市從概念的提出到技術指南的出臺再到試點工作的開展,政策的落實推進不斷加快。我國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建設面積450多平方公里。目前,全國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建設方案,其中廈門、武漢等16個城市被列為試點。另外,江蘇、安徽、遼寧等省也要求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知識堂
何謂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利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方式,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轉變規劃理念 提升城市功能
海綿城市建設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這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
生態恢復和修復。對傳統粗放式城市建設模式下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低影響開發。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
他山之石
德國的經驗借鑒
德國海綿城市建設頗有成效,主要得益于發達的地下管網系統、先進的雨水綜合利用技術和規劃合理的城市綠地建設。
德國城市都擁有現代化的排水設施,不僅能夠高效排水排污,還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態系統的作用。近年德國還開始廣泛推廣“洼地—滲渠系統”,使各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連,形成了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儲存下滲的雨水,滲渠則能長期儲存雨水,從而減輕城市排水管道的負擔。
德國的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3種: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統。收集的雨水經簡單處理后,可作為家庭、公共場所和企業的非飲用水。二是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道路雨洪通過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過滲透補充地下水。三是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小區沿著排水道修建可滲透淺溝,表面植有草皮,雨水下滲進入雨洪池或人工濕地,作為水景或繼續下滲。
另外,德國的許多城市中心都有面積巨大的公園,有助調節城市局部氣候、保持水土和地下水蓄積。許多大型建筑物停用或廢棄后,政府也將其合理規劃成城市綠地或公園。在柏林,許多“綠色屋頂”不僅可以通過水分蒸發控制溫度升高,而且能吸收更多雨水,在強降雨情況下減輕城市管道的壓力。
答疑解惑
海綿城市建設五問
一問:海綿城市能擺脫城市“看海”窘境嗎?
答:長期以來,城市建設中存在“重地上輕地下”、“重工程手段輕自然方法”的偏向。遇到強降雨,最常見的辦法就是通過管道快速排出。而海綿城市則以建筑、道路、綠地等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
二問:如何看待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答:海綿城市建設注重對天然水系的保護作用,可很好地涵養地下水、補充地下水的不足、凈化水質,并有效改善微氣候。此外,大大減少了排水管道的建設量,調蓄設施可與城市既有的綠地、園林、景觀水體相結合,凈增成本較低,還能大幅減少水環境污染治理費用。
三問:建設時應避開哪些誤區?
答:海綿城市要建得科學,基礎性研究和觀測必須先行,建設過程中要尊重科學,合理設計和規劃布局。同時結合試點城市的先行實踐經驗再大規模推廣建設。
四問:存在哪些技術問題?
答:海綿城市建設目前存在7個方面的關鍵問題,包括城市海綿體規劃技術;“滲、滯、蓄、凈、用、排”措施的布局及調度運用技術;城市排水系統規劃技術;城市排水規劃標準完善;設計方法改進;城市洪澇預警調度系統;海綿城市建設目標的可達性分析等。
五問:對于老舊城區占比較大的特大型城市,是否現實?
答:相對新城區,老舊城區確實面臨空間條件有限、改造難度大等問題。但相比建設大型地下調蓄池、大規模改造雨水管線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綿體”更具可行性。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