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自古以來,城市不論規模大小,有水則靈,水可以滋養城市、孕育文化,也可以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但此處的水,必是純潔、干凈的,是無色無味的,是可以讓人親近的,是可以在炎炎烈日下散發沁涼之意的……
若將鏡頭轉向當下的城市水體,我們會發現,一些城市水體尤其是中小城市水體,在城市增長和繁榮的進程中,接納了太多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水,超出自凈能力的污染使河水不再清澈,甚至顏色發黑,并散發惡臭。
事實上,此類“黑臭水體”在發達國家的發展史中已有記錄。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中期的英國泰晤士河。上世紀70年代,流經重工業區的德國萊茵河,以及美國芝加哥河、特拉華河等,也曾因污染嚴重而常年黑臭……
科技標準司司長熊躍輝曾撰文指出,我國河流黑臭現象最早出現在上海蘇州河,隨后南京的秦淮河、蘇州的外城河、武漢的黃孝河和寧波的內河等。近幾十年來,伴隨中國的快速發展,黑臭水體的范圍和程度不斷加劇,尤其是流經繁華區域的水體。
各大流域的二級與三級支流的黑臭問題更加突出,且劣化程度逐年提高。如淮河,2014年國家環境質量狀況公報數據表明,干流水質全年都在Ⅳ類水以上,但主要支流的劣Ⅴ類水體超過23%;在各大水系中海河的劣Ⅴ類水質程度最高,國控斷面監測數據表明,干流劣Ⅴ類達37%、支流劣Ⅴ類達44%。
環保部提供的“水十條”解讀資料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浙江垃圾河、黑臭河共計1.2萬公里,約占總長度的10%;江蘇省城市黑臭水體約占河道總數的20%;河南18個城市有34條黑臭河流,占河流總數的56.7%;廣州市黑臭水體約135個,占河涌總數的58.7%。
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對黑臭水體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到2020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根據“水十條”,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會公布治理情況。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應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體排查,公布黑臭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于2017年底前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目標。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這被譽為“水十條”最嚴指標,也是與民眾生活最貼近的指標。城鎮“黑臭水體”也由此成為“水十條”的最亮看點。
牽頭承擔“水十條”部分編制工作的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曾表示,過去水治理規劃抓大江大河比較多,而這次“水十條”把城鎮黑臭水體作為攻堅重點,體現大小并重,知難而進的思路。他說,“城鎮黑臭水體治理是‘水十條’中最難的內容,治理好與壞主要由老百姓評判。”
目前,國內一些地方,如北京、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廣東等省市已陸續打響了城市“黑臭治理”的攻堅戰。
在“親水”的最佳季節里,本刊將推出北京、江蘇、浙江等省市“黑臭水體”專題,并記錄那些“去除黑臭、恢復靈氣”的治水故事。
核心摘要
龍道河是北京市“母親河”——溫榆河的支流,位于順義區羅馬湖附近。溫榆河畔在幾十年前曾堪稱北京的魚米之鄉,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龍道河卻成了“黑臭河”。而對于龍道河的黑臭治理,順義區政府曾投入巨資,兩度治理,但并未根本解決,目前,順義區區長已親自“掛帥”,擔任“河長”,并啟動了對龍道河的第三次治理。
本報記者 陸宇
實習記者 楊冰柯 北京報道
“黑臭水體”治理成為了本年度水環境領域的最大熱點。
4月16日,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水十條”)對“黑臭水體”治理提出明確目標:到2020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對于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應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體排查,公布黑臭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于2017年底前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目標。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當日北京市環保局發布了《2014年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指出,北京市水資源短缺和城市下游河道水污染嚴重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實地調查發現,北京郊區一些河流,如龍道河、清河、蕭太后河、北小河、涼水河,以及海淀西北旺、順義新國展西側等多條不知名河流存在不同程度的黑臭現象。
其中,龍道河是北京市“母親河”——溫榆河的支流,位于順義區羅馬湖附近。按照順義區水務局的描述,它起源于溫榆河,向東1400米后轉向東南流入羅馬湖,繼續向東約370米后折向南,穿過火沙路,在新國展東側百余米處又重新匯入溫榆河。
溫榆河畔在幾十年前曾堪稱北京的魚米之鄉,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溫榆河卻逐漸成為了北京市的排水河道,北京環保局多年的監測結果顯示,溫榆河水質常年保持在劣Ⅴ類。
正因如此,龍道河上游的羅馬湖才設置了兩道閘口:一道阻隔溫榆河,避免湖水變差;另一道阻隔龍道河,防止湖水下泄。至此,龍道河徹底失去了水源供給。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沿河徒步考察發現,龍道河所謂的河水供給完全來自兩岸的15個排污管道,管道中排出的污水顏色各異,大致包括黑、黃、白。全長6.7公里的污水夾雜著腐敗動植物和垃圾,并散發陣陣惡臭。
而對于龍道河的黑臭治理,順義區政府曾投入巨資,兩度治理,但由于效果反復,目前,順義區區長已親自“掛帥”,擔任“河長”,并啟動了對龍道河的第三次治理。
曾經魚米鄉 今日黑臭河
據民間組織志愿者張祥引述一位后沙峪常住居民的回憶稱,龍道河屬人工開挖的灌溉渠,為了種植水稻等作物,農民從溫榆河引水龍道河,而那時的溫榆河水質極佳。
隨著經濟的發展,溫榆河逐漸成為北京市的排水河道,河水已幾乎沒有天然水源,而是再生水及污水直排,北京環保局多年的監測結果顯示,溫榆河水質常年保持在劣Ⅴ類。
正因如此,龍道河上游的羅馬湖才設置了兩道閘口:一道阻隔溫榆河,避免湖水變差;另一道阻隔龍道河,防止湖水下泄。至此,龍道河徹底失去了水源供給。
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龍道河兩岸的房地產以及附近的空港工業開發區相繼開發,產生大量生活、工業污水,據名都園多位業主反映:“本應配套的地下排水管網及污水處理廠并未如期建設,取而代之的卻是伸向龍道河的10多根排污管道。”
龍道河兩側的十五個排污口傾瀉的污水成為了龍道河的供給水源。
21世紀經濟報道實地走訪發現,龍道河的污水來源較為復雜,包括生活、工業和農業污水。
羅馬湖南側火沙路旁的第一排水口連接著一條數公里長的排水渠,沿排水渠向上游可追溯到一大片苗木種植基地,這些沒有名字的苗木大棚為龍道河貢獻了第一股水源。
沿龍道河向南1公里,在龍道河橋下,即出現了整條河道中水量最大的排污口,乳白色的污水滾滾而出,由于水量較大,龍道河的水面在此處開始變寬,并散發惡臭。
污水甚至影響了岸邊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的招生,“現在沒有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了,蚊子太多。”附近的居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河水向下游,經中糧祥云小區后,進入萊蒙湖與名都園別墅區之間,10多個排污口的污水在這里匯集成深黑、慘綠色,并漂浮著成堆的垃圾,最近處距離河水僅有10米左右。
黑臭的河水也影響了沿岸的居民生活,名都園業主谷小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每天過著不敢開窗的生活,在小區里鍛煉還得帶上口罩。”谷小衛是北京市京悅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小區居民都叫他谷律師。
據谷小衛稱,龍道河的排污口已經比幾年前少了,“曾經一座岸邊的養豬場常年向河中排放黃色的污水,這分明是豬的糞便,后來這座養豬場關閉后才停止了排污。”
據附近居民介紹,龍道河的污水來源不止這十五個排污口,實際上,如遇到周邊施工,廢水也會臨時排入河道。
2011年,天竺地區部分村落實施市政工程,據《天竺掛賬村外部市政配套工程(安寧大街)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述:“項目施工期污水排入龍道溝的排放口上游500米,下游1000米以及管線的沿線范圍內。”
巨資投入 兩度治理
面對龍道河日益嚴重的黑臭污水,順義區政府相繼在2009年和2013年投入巨資,兩次治理。
2009年,順義區啟動“空港新城龍道河生態治理工程”,工程計劃書顯示,“施工內容具體包括河道清表、圍堰及排水、河道清淤、砌石擋墻砌筑。”
2010年4月,新華網北京頻道特別為本次治理工程進行了報道,從報道中可以看出,龍道河生態治理工程主要為清淤、拆除、修壩和截污:“火沙路至天北橋段河道清淤共計2250米;完成吉祥閘及羅鍋橋拆除;新建鋼壩閘;完成安化街至新國展截污管線903米,漿砌石擋墻等。”
與此同時,順義區政府還將龍道河治理列入了“順義區‘十二五’水務發展規劃”。
對于此次治理,多位被訪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治理河水污染,最根本的是堵住污水排放口,但這次治理只截污了個別管線,其余排污口照常排放污水。”
治標難治本的工程注定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于是,三年后,順義區啟動了對龍道河的第二次治理。
2013年,順義區政府印發《順義區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根據通知,此次治理的主要內容是美化河岸。
《順義區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記載,“以龍道河、方氏渠、蔡家河為試點,兩側建設30米寬的綠化帶,實施綠化景觀提升工程,建設鄉村濱水生態公園。”
而對于排污管線則幾乎只字未提,只是強調:“區環保局負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加強污染源監管,確保入河口水質達標;負責開展跨鎮河道斷面水質考核工作。區水務局負責涉水項目行業監管;負責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協調推進項目建設,及時反映工作動態,加強行業監督指導;負責區屬水利工程水毀修復、立交橋積水點雨水泵站改造、雨污水管線改造等。”
第二次治理的成果目前仍可看到,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沿河走訪發現,從龍道河中游的中糧祥云小區開始,河岸綠化和步道修建完成情況良好,河堤斜坡和平頂分別種植不同種類的樹木和花草;沿河步道在河道兩側均有修建,有完整護欄,有臺階上下,且相隔不遠還會有坡道以方便推車行走。但由于河水感觀極差以及彌漫的惡臭,濱河公園和步行道空無一人。
對于兩次治理的效果,谷小衛和張祥這樣評價:“治河不治污,治案不治水,治標不治本。這種治理很快就會反彈。”
順義區政府沒有對外公布兩次治理的花銷,但據多位人士轉述順義區水務局負責人的說法,兩次治理總共花費了1.5億元。“此外,為了引羅馬湖水沖刷龍道河,在政府部門的協調下,總共花了1萬元水費。”谷小衛說。
雙河長制 多方參與
在政府主導治理龍道河的同時,兩岸居民也自發開展消除黑臭的活動,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群孩子。
ISB北京順義國際學校的師生在看到龍道河的污染后,決定自己動手。ISB的學生來自中國富裕家庭和國際友人的子女。學生們自發成立了GREEN KEEPER(綠色保持)環保項目組,共有20多位學生簽名。
治理的第一步工作是化驗污水成分。出人意料的是,一群看似不專業的學生比中國的大多數環保組織更加專業。
一般而言,中國的民間環保組織在取水樣時,往往使用礦泉水瓶,然后送至實驗室檢測,而孩子們使用了更加專業的水樣容器,并配備了保溫箱。
取水的方式也頗為講究,兩組人分列河的兩岸,連續幾天取樣,并須在24小時之內將其送至公認最為權威的實驗室檢測。
拿到化驗結果后,學生們送到順義區環保局、水務局等相關部門,與此同時,將檢測結果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往全球300多個水處理公司,以尋求解決方案。
在一家日本水處理公司的幫助下,學生們比較了化學、生物、物理三種治理方案后,結合龍道河水量小、流動性差、污染物濃的實際情況后,最終得出了物理治理方法:清除河中淤泥,封住污水口,建設污水排放管線,羅馬湖放水,使其變為自然河流。
為了減少河水中的垃圾,學生們及其父母在2013年和2014年,兩次發起河岸撿垃圾活動,今年的撿垃圾活動即將在9月份舉行,并計劃募集500萬元治理經費。
除此之外,沿岸小區的業主們還自發建立了“龍道河環保群”。還有一些民間環保組織幫助居民,增進與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在“龍道河沿岸居民致盧映川區長的公開信”中有如下表述,“此地居民致電水務,水務必推責于環保,而環保又必推卸于京都,如此太極手法,竟從未更新,樂此不疲。”盧映川現任順義區區長。
順義區水務局于今年兩次接待居民代表,并接受了居民邀請盧映川擔任龍道河河長的請求,在回復信中順義區水務局寫道:“2015年5月4日,盧映川同志帶領相關部門到龍道河現場調研,了解相關情況后,盧映川同志明確表示,‘對民間志愿者當河長的提議非常贊同,同時他提出要當好咱們的河長’,將盡快制定解決方案治理污染,并接受百姓監督……”
至此,龍道河同時上任了“民間河長”與“政府河長”,其中,民間河長由民間志愿者擔任,政府河長由順義區區長親自掛帥。
再度治理 一年期限
順義區政府向居民承諾了一年期的治理期限。
根據2015年5月12日,順義區環保局官網公布的 “盧映川近日調研龍道河排污情況”的新聞稿件,盧映川要求,調查清楚入河污水來源,制定解決方案;以1年為完成期限,接受群眾監督;對重點排污企業進行約談;以及年底完成全區205處河道排污口治理任務等。
此次治理的具體方案和時間表尚未公布,但僅從內容來看,與前兩次相比,重點已開始轉向污染源。
一位順義區水務局官員透露, “領導很重視龍道河治理,但治理存在的制約因素較多,進展不太快。據我了解,臨時污水處理站的選址用地、配電、資金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一一解決和落實。”
2015年7月8日,上述官員表示:“龍道河治污取得了重大進展,治理方案初步確定為截污并引溫入潮。”這里的“溫”和“潮”,分別是溫榆河和潮白河的簡稱。
新方案立刻受到了居民的熱議,“溫榆河是北京市的排水渠,水質常年劣Ⅴ類,而潮白河入密云水庫,是北京市的飲用水源地,水質保持在Ⅱ類,引溫入潮勢必污染北京的飲用水水源地。再有,如羅馬湖的水閘不打開,龍道河與溫榆河并不能連通。”
在居民及民間組織工作人員曉霞博士看來,龍道河的治理應禁止污水直排,建設地下排水管網,統一接入污水處理廠,再打開羅馬湖水閘,使龍道河重新與溫榆河連通。
專業人士的看法與居民近似。
北京市碧水源公司副總裁何愿平在得知龍道河情況后給出的方案是,建設地下污水管網,將污水收集至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合格后,排入溫榆河。“目前國內一些環境治理公司的水處理技術,已經可以使處理后的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或Ⅳ類。”何愿平強調。
事實上,拋開具體的治理方案,對于河道污水直排問題,2015年發布的新《環保法》已經加重了非法排污的處罰力度,按照新《環保法》第59條的規定:“環保局應責令違法排放污染者改正并罰款,拒不改正的,按日連續處罰。”
此外,配套建設市政污水設施的要求也明確寫入了新《環保法》,其第51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城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固體廢物的收集、運輸和處置等環境衛生設施,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以及其他環境保護公共設施,并保障其正常運行。”
雖然順義區水務局、環保局一直未公布龍道河污水排放量和排污單位名單,更未發布過處罰決定。但谷小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政府部門曾約談過天竺房地產公司”,但天竺公司負責供應其所住小區的熱水。
進行時:污與治的博弈
龍道河污染與治理的博弈仍在進行中,事實上,龍道河的污染和治理也只是中國黑臭水體的一個樣本。
龍道河本是種植水稻等作物的魚米之鄉,但受經濟因素驅動,兩岸陸續開發了大片房地產項目和空港工業區,人口的迅速增加帶來了周邊學校、商業等配套設施蜂擁而至,在此過程中,污水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根本性轉變。
但本應配套的地下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卻未能及時跟上,致使生活、工業污水直排河道。按照環保法的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城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固體廢物的收集、運輸和處置等環境衛生設施,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以及其他環境保護公共設施,并保障其正常運行。
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抉擇中往往更加注重前者,在工作中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漏洞。治理資金的不到位則更是延緩了相關治理措施的落實。
2015年中國黑臭水體的治理首次被提上了中央政府的日程。
4月16日,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計劃在2017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直轄市的要求則更高:在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的黑臭水體。
雖然具體治理細則目前還未出臺。環保部污染防治司飲用水處處長石效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主管部門還將進一步出臺黑臭水體治理的實施細則,包括哪些水體屬于黑臭水體、治理到什么程度算消除、如何對地方政府進行考核、公眾如何參與等一系列內容。
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高級工程師鐘曉紅看來,城鎮直排污水是產生黑臭水體的主要原因。
在水十條發布當日,北京市環保局水和生態處處長韓永岐在北京晚報記者采訪時坦言,要消滅劣五類水體的難度非常大,目前本市的污水處理率在85%左右。北京將采取初期雨水收集治理、再生水循環利用等措施,使水流動起來,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以及城市河道水質循環。污水利用的相關工程今年年內將基本完成,實現整體循環。
韓永岐還指出,近十年來北京劣五類水體大約占45%,根據北京市污水處理三年行動規劃,大的原則是“保上游,治下游”,要總體把污水處理能力提高,這樣才能保證污水不進河道。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