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也曾表示:“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讓偷排偷放者付出沉重的代價,讓姑息縱容者受到應有的處罰;從地下到空中,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多方參與環境治理。這或許就是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環境保護的新常態。
從2015年起,伴隨著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和按日計罰、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組合拳”式的多種執法手段頻頻出擊,久治不愈的中國環境沉疴有可能出現明顯改觀。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也曾表示:“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不過,多年來軟弱無力的環保之手能否變成“鐵拳”,“有牙齒”的新環保法能否由“乳牙”變成“鋼牙”,甚至對環境違法企業來說是無比兇猛的“獠牙”,仍有待觀察。
環境承載力急需緩壓
兩會召開之前,霧霾問題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把代表、委員和公眾們的心緊緊地攥在了一起。
在目前的中國,三大環境問題最為突出: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嚴重霧霾,四處污水橫流的水危機,以及土壤污染。
“霧霾確實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突出環境問題。”3月7日,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說,他做校長的時候,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情是想學生的事情;到了環保部每天起來第一件事情是看天。
環保部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80%未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長三角、珠三角,特別是京津冀地區大面積霧霾頻繁發生。
比空氣污染更為嚴重的是水污染。環保部去年公布的《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等十大水系的國控斷面中,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19.3%和9.0%。在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較差和極差水質的監測點比例為59.6%。
土壤污染方面,住建部專家委委員、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益告訴本報記者,全國土壤污染超標率達16.1%,在工礦業廢棄場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的同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更加令人擔憂。
“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急需緩壓。”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司長趙華林說。
目前,從法律、政策和具體措施層面,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的三大戰役都已經打響。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對《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進行初審;《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送審稿)》,擬于近期以國務院名義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正在加緊編制中。污染治理仍患得患失
但目前來看,“組合拳”仍需加力。
3月2日,環保部副部長潘岳就表達了自己的困惑:“現在突出的問題是執法弱,大量環保法律法規得不到遵循。”
潘岳說,目前社會上甚至地方環保部門對于新《環保法》存在諸多認識誤區。他說,不少人認為新法過于嚴格,實踐中違法者眾多,“法不責眾”,致使新法難以真正落實到位。有企業反映被市場和環保的雙重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政府的環境執法能否寬松一點?
“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潘岳說,違法普遍,不僅反映企業守法意識薄弱,同時也說明以往環境執法不夠嚴格。新《環保法》基于我國環境問題嚴重的現實,提出了一系列嚴格措施,這是完全必要的,體現了黨中央對環保的高度重視,必須嚴格執行。
本報記者近期在基層采訪時也了解到,新《環保法》實施后,在嚴懲違法企業的同時,也給環保部門設置了追責機制。“查來查去,結果遭處罰的是環保系統自己人”、“環保成了高危行業”,一位基層環保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對此,潘岳表示,“部分環保執法人員有畏難心理,不愿意認真貫徹實施新法,這種心理是錯誤的。”他說,首鼠兩端必然導致疏于職守、失職問責。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明確提出,“一定要嚴格環境執法”,不僅要“對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讓其付出沉重的代價”,也要“對姑息縱容者嚴問責,使其受到應有的處罰”。
潘岳表示,各地環保部門必須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嚴格遵守法定權限,完整履行規定程序,恪盡職守,這樣才能免于問責,才能對人民群眾問心無愧。
打好“組合拳”也需第三方
“新環保法能不能執行下去,這真是要看大家能不能齊心協力。”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說。
陳吉寧表示,今年環保部門將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加大對違法企業的查處力度,鐵腕治污。
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減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別減少3%左右和5%左右。
工業污染防治、區域聯防聯控、超低排放、治理機動車尾氣、提高油品質量、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都被列入今年環保重點。
“污染防治仍需突出重點,避免走彎路。”國家機動車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顏梓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以北京為例,十幾年前大氣污染防控和治理的重點是機動車污染,大批淘汰黃面包高污染車。在2006年奧運會之前,北京以煙煤為主的工業比現在多,但大氣環境問題沒有現在這么嚴重。這說明當時的治污方向是對的。
“但這之后,整個國家的大氣污染防控治理對象和措施都變了,對防控機動車污染重視不夠,推行的政策和措施不利于污染總量控制和新技術的發展。”顏梓清認為,下一步對于大中城市來說,機動車污染防治應是重點。
交通部部長楊傳堂在今年兩會期間曾表示,汽車尾氣污染在大氣污染總量中占有31%左右的比例。
但即便政府已經注意到問題所在,但打好“組合拳”僅僅依靠政府是不夠的。
“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有專家表示,這將使得我國大氣、污水、土壤污染治理進入專業化新階段,不僅易于監督管理,同時還可以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投入到污染治理事業中來。同時對于消除國企環保項目內部壟斷、關聯交易、滋生腐敗等問題意義重大。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日報》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