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版治水藍圖繪出
——到2020年,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到2030年,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加強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環境質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民心所向。繼“大氣十條”后,國務院去年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水污染防治提供行動指南和路線圖。
省環保廳數據顯示,我省水污染防治形勢仍然比較嚴峻。 2015年,全省地表水總體水質狀況為輕度污染。地表水國控、省控監測斷面中,重度污染斷面仍占到11.1%。全省城鎮建成區還存在許多黑臭水體,農村面源污染仍未得到遏制,部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存在環境風險隱患。
為貫徹實施國家計劃,我省成立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圍繞重點難點實際問題,深入調查,數易其稿,《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1月公布。一場推動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的治水“攻堅戰”就此打響。
方案繪制出我省水污染防治路線圖:到2020年,全省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皖北地區地下水污染趨勢得到遏制,水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確保引江濟淮輸水線路水質安全。到2030年,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一組組數據量化目標要求。我省治水主要指標是:2020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斷面比例達83.3%,淮河流域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57.5%,新安江流域水質保持優良,引江濟淮輸水線路水質達到工程規劃要求。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地級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高于94.6%,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高于91.9%,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到2030年,全省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總體達80%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持續保持穩定。
聚焦“水缸子”“河汊子”
——重點抓 “好水”保護、“差水”治理,帶動總體水質改善,保障飲水安全
“治水方案聚焦老百姓家的 ‘水缸子’、關注老百姓身邊的‘河汊子’,要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水環境改善效果。 ”省環保廳副廳長賀澤群解讀工作方案時表示,主要指標均針對水環境保護最核心的要求,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統籌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江大河與小溝小汊、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保護。
保障飲水安全,是治水核心。方案聚焦老百姓家的“水缸子”,提出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飲用水安全,依法清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筑和排污口;無備用水源的市、縣應分別于2016年底前和2018年底前完成備用水源建設;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和水質檢測。
受規劃不合理、排污集中、截污不夠、流量不足等因素影響,城市水體普遍污染較重,有的甚至發黑發臭,成為水污染防治的薄弱環節和難點,也是新型城鎮化繞不開的“傷疤”。方案著眼居民房前屋后、小溝小汊,解決看得見、摸得著、反映強烈的問題,讓老百姓能夠感受到環境治理的成效。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清單隨方案一同印發。清單列明全省225條黑臭水體名單及起始點經緯度。隨著方案實施,各地將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會公布治理情況。2017年底前,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
大江大河治理上,我省重點抓“好水”保護、“差水”治理,帶動總體水質改善。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省長江流域總體水質達到優良,淮河流域在輕度污染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巢湖全湖維持輕度富營養狀態并有所好轉,新安江流域水質保持優良。屆時,我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地下水污染防治上,將強化協同,提升環境監測支撐能力等,保障地下水質量穩定;石化生產存貯銷售企業和工業園區、礦山開采區以及垃圾填埋場等區域應進行必要的防滲處理。
系統治理標本兼顧
——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調結構、著力節水
水環境改善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為確保任務目標落實,方案本著“把握要求不降格、多措并舉抓防治、配套政策強保障、目標任務能完成”的基本原則,提出4個方面17項防治任務,涉及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體現治污水、保供水、抓節水等內容。
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方面,提出深化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加強良好水體保護、防治地下水污染、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方面,提出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強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推進農村污染防治、加強河湖養殖區污染管控、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控制;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方面,提出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空間布局、推進循環發展;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方面,提出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科學保護水資源。
方案提出2016年底前,全部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十小”企業;到2017年,劃定并公布地面沉降控制區范圍;2020年底前,城市和縣城建成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4300個,全省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別下降35%、30%以上。
賀澤群解讀說,為確保措施務實、管用,方案具體治理措施均針對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既考慮當前,也兼顧長遠;既解決好存量,也把握好增量。減少污染物排放是治標之法,努力削減工業、城鎮生活、農村農業排污總量;“調結構、優布局”是治本之策,以治水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堅持節水即減污,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保障生態用水實現節水增流。
提升公眾良好環境“獲得感”
陽光、空氣和水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資源。從求溫飽到要環保,如今人們期盼過上綠色生活:喝更干凈的水,呼吸更清潔的空氣,享受更良好的環境。
然而,一些地方水環境較差,尤其是城鎮黑臭水體看得見、聞得到,直接影響周邊居民的幸福指數。常有人抱怨身邊的河水水質,不同以往“清清漣漪、魚蝦成群”。打造美麗安徽,實現綠色惠民,需要像抓好大氣污染防治一樣抓好水污染防治,推動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治水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環境就是民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作為必須牢固樹立的發展理念之一,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我省出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著眼百姓房前屋后、小溝小汊,聚焦千家萬戶的“水缸子”“水龍頭”,是貫徹落實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讓水污染治理的效果更加貼近百姓感受,讓公眾有更多環境“獲得感”。
治水攻堅,是打造“三個強省”的迫切需求。當前,經濟發展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標開始呈下降趨勢,總量卻仍然保持高位。同時,老百姓對環境質量改善的新期待越來越高,環境保護工作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新常態。方案明確了水污染防治的新方略,以水環境保護倒逼經濟結構調整,以環保產業發展騰出環境容量,優化空間布局、推進循環發展,實現發展模式創新、增長動力轉換,體現綠色發展的理念要求。
治水攻堅,是推進治水新機制的必然要求。方案統籌兼顧各部門職責、各類水體保護要求,充分調動發揮環保、發改、科技、經信、財政、國土、交通、住建、水利、農業等部門力量,開創治水合力、系統治理的新氣象。在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方面,方案提出完善稅收政策、理順價格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實施生態補償、推行綠色信貸、健全“領跑者”制度等措施,落實政府、企業、公眾責任,形成治污合力,開創治水新機制。
大規模治水的號角已然吹響,需要相關各方充分認識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緊迫性,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需要壓緊壓實責任,細化治理目標,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確保美好期待如期成為現實。
·綠色看臺·
黑臭水體怎么治?
淮北市相山區東相陽溝、蕪湖市鳩江區東河、宣城市宣州區道岔河……一份城市黑臭水體清單作為 《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附件印發,全省225條黑臭水體名列其中。其中,河道有215條,湖泊、公園水體10條。
就黑臭水體治理,方案提出,2017年底前,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目標,即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合肥市建成區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黑臭水體怎么治?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基本思路是督促各地制定整治方案、全力推進整治工程、建立督查考核機制、建立監管長效機制。為此,各地要結合“河長制”,對每一條黑臭水體,進一步明確整治責任人和達標期限,并向社會公布;結合海綿城市建設,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河道清淤、生態修復等措施;探索以設計為龍頭,以設計、施工一體化的PPP模式,按流域或分片進行項目打捆,總體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工程。
從今年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采取“季度通報、半年督查調度、年度考核”的方式,推動整治項目實施;會同相關部門對各地完成情況進行責任考核,對破壞城市水環境質量的行為嚴格執法,及時、全面公開整治進展。
·延伸閱讀·
推行“河長制”
方案要求建立市、縣、鄉(鎮)三級“河長制”,由市、縣、鄉(鎮)政府有關負責同志分別擔任轄區內河道 (段)的 “河長”,強化協調調度,促進河道水質和水環境持續改善。
“河長制”明確地方政府領導對環境質量負總責的要求,對環境保護的職能問題作出新的、科學的審視;最大程度整合各級政府的執行力,彌補之前“九龍治水”的不足,真正形成全社會治水的良好氛圍;有效調動地方政府履行環境監管職責的執政能力,讓各級政府負責人親自抓環保,有利于統籌協調各部門力量,運用法律、經濟、技術等手段保護環境。
探索生態補償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以來,在財政部、環保部支持和安徽、浙江兩省的不懈努力下,流域綜合治理進入新階段并取得初步成效,流域內“保護第一、科學發展”的政績觀進一步確立,群眾生態保護意識逐漸增強,水質持續穩定向好,新安江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
方案要求繼續推進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的同時,鞏固和完善我省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這是我省借鑒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經驗,在省內開展的跨市流域生態補償。
方案還提出要采取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探索建立多元化補償機制,并要求在水環境敏感地區開展跨界污染賠付和生態補償試點。
水質關系政績
方案就流域水質目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下水監測點位水質目標列出清單,做到清單落地。
為做到責任落地,方案中每項工作任務均明確了牽頭部門和參與部門。省政府與各市政府簽訂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落實 “一崗雙責”。每年分流域、分區域對方案實施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執法利劍高懸
今年起,我省定期公布環保“黃牌”“紅牌”企業名單,對造成生態損害的責任者嚴格落實賠償制度,建設全省水資源環境統一監測管理平臺,具備條件的鄉鎮(街道)及工業園區要配備必要的環境監管力量。
強化環境質量目標管理,今年起,省環保廳每年向社會公布治理進展和水質改善情況,對水質不達標的區域實施掛牌督辦,必要時采取區域限批等措施。
推動社會共治
方案明確,省、市人民政府要定期公布各市、縣(區)水環境質量狀況。地級及以上城市自2016年起每季度向社會公開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供水廠出水和用戶水龍頭水質狀況。自2018年起,所有縣級及以上城市飲水安全狀況信息都要向社會公開。
通過公開聽證、網絡征集等形式,充分聽取公眾對重大決策和建設項目的意見。構建全民行動格局,把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和水情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倡導綠色消費新風尚,開展環保社區、學校、家庭等群眾性創建活動。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