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禹鼎,分量有多重?10公斤上下,看似不重。
一座大禹鼎,高度有幾分?50厘米左右,看似不高。
但在2月29日召開的全省“五水共治”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大禹鼎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古有大禹治水,為天下萬民,三過家門而不入;今有大禹鼎,喚起干群千百萬,同心干,成為我省“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獎。
大禹鼎是一個讓人仰望的標桿——過去的2015年,是“五水共治”鞏固年、關鍵年、攻堅年和沖刺年,經過又一年“五水共治”百城擂臺、全省攻堅,各地交出一份亮麗答卷。
大禹鼎,更為2016年度治水工作再次擂響了戰鼓,我們朝著“決不把污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的目標,以大禹鼎為起點,將“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
2015年度全省“五水共治”交出亮麗答卷
一座大禹鼎 分量有多重
本報記者 江 帆
鞏固戰
轉型升級新局面
初春時分,浦江翠湖濕地公園內,碧水潺潺、水清景美。這里位于浦陽江浦江城區段西部最上游,2013年以前,翠湖周邊曾開辦大量的廢塑、水晶加工企業及畜禽養殖場,水質一度為劣V類。
2014年,浦江開始進行“清三河”工作,昔日黑臭的翠湖經歷了華麗的蛻變。當年夏天,浦江出現了“萬人下翠湖”游泳的熱鬧場景,在水清岸綠的翠湖面前,浦江市民曾擔心:這樣美的翠湖,還會變回去嗎?
2015年過去,浦江用翠湖的水質回答了市民的擔心。目前,翠湖水質已經穩定達到了地表水Ⅲ類水質的要求,如今依然被認定為“可游泳”。
“‘清三河’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需要著眼長遠,強化鞏固,確保河流全域長效保潔。”浦江縣委書記施振強說,“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治理河,要根治,才長久。”
浦江是水晶之鄉,過去全縣約有20多萬人從事水晶加工產業。因為加工水晶產生的廢水、廢渣排到浦陽江水系中,老百姓曾稱浦江的河水為“牛奶河”。
為了浦陽江這一江清水,浦江縣共淘汰了9.2萬臺加工水晶的設備,以治水去產能促轉型,201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1.45億元,同比增長8%。全縣水晶產業在加工主體減少90%的情況下,2015年水晶產值和稅收分別增長24%和2.6%。今年3月底前,浦江全縣水晶企業都將進入四個水晶集聚園區,每個園區都建有污水處理廠,可以實現統一治污,浦江水晶產業真正實現了“零污染”。與此同時,浦江的電子商務異軍突起,跨境小包業務量同比增長65.59%,被認定為浙江省大眾電商創業最活躍的10個縣之一。
不僅是浦江,浙江治污水,正在全速前進。2015年,全省又新完成黑臭河治理446公里,河道綜合整治3487公里。治水經過兩個年頭,已累計完成黑臭河治理5106.2公里,大約相當于橫跨中國最東西兩邊的距離。
過去的一年,也是我省六大重污染行業整治收官之年,以鉛蓄電池、電鍍、制革、造紙、印染、化工等行業為重點,強力推進重污染行業整治,納入整治范圍內的企業已累計關停2219家。治水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淘汰了落后產能,生態環境的優勢正在轉化為轉型發展、富民惠民的新優勢。
攻堅戰
齊心協力一盤棋
2015年夏天,紹興古城里的老百姓發現,年年出現的藍藻基本絕跡了。在藍藻絕跡的背后,有一支特殊的隊伍在戰斗——他們是紹興5120名市縣鎮村四級河長,這些河長管住了包括全城村級溝渠溇塘在內的所有河道。
“在紹興,河長要用腳步丈量河道。”紹興市環城河市級“河長”馮建榮介紹說,“是紹興市的這支河長隊伍,讓紹興捧回了2015年度的治水‘大禹鼎’。”柯橋區推行“尋回孩提時代的河道”,讓700多名機關干部回到出生地、外婆家報到,協同當地河長護河;諸暨推行“河長保證金制度”,河水不合格,板子打在市領導的“河長保證金”上;新昌“企業河長”、“公益河長”等也紛紛上馬,“我們的每個會員都認領了河道治理!”小將鎮企業聯合會秘書長許永春很是自豪。
一張藍圖,一以貫之。目前,浙江全省已經實現省、市、縣、鄉鎮四級河長全覆蓋,很多地方還延伸到了村一級。據統計,全省現有6名省級河長,199名市級河長,2688名縣級河長,16417名鄉鎮級河長。這些河長織就了一張嚴密的網,護著之江大地的青山綠水。
治水,除了需要“河長”擔起責任,還需要調動群眾力量。治出青山綠水,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是一項廣大百姓點贊的惠民工程,更需全民動員,將護水理念浸潤百姓心中。
在德清縣三合鄉,河道邊有一處別樣的風景。全鄉50條河道,河旁除了河長公示牌外,還豎著一個藍色的信箱,上面寫著四個字:護水e站。這個小小的信箱,讓三合鄉的河長們和群眾有了一個“治水朋友圈”,形成了真誠溝通、合力解難的工作機制。海鹽縣村村設有“治水第一書記”、村村掛出“作戰圖紙”、村村修定“村規民約”、村村進行“水質公示”、村村配有“保潔隊伍”。在治水過程中以黨員干部帶頭,贏得群眾支持,激發群眾參與,形成了全民治水氛圍。據統計,2014年、2015年,全省社會公眾對治水的支持度均達96%以上。
持久戰
科技創新多元化
地方政府以4200萬元資金,撬動總投資5.7億元的污水處理廠項目,這種公私合營的PPP模式,就是浙江巧解治水資金難題的神奇杠桿。2015年,浙江治水向市場化邁出了探索的步伐。
去年8月,諸暨市水務集團代表諸暨市政府,與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共同合作建設浣東再生水廠。諸暨這種創新的投融資機制,就是PPP模式,即政府和民間資本合作,共同建設公共設施項目,該做法有效緩解了諸暨治水的資金壓力。
在“五水共治”項目資金來源上,除了傳統的銀行信貸外,包括私募債、企業捐款、PPP等多種市場運作多元投入機制,探索建立了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農村保潔和污水處理收費等市場化配置機制。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過去的一年中,浙江在治水過程中不斷探索,創造出不少新機制、新辦法、新亮點——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動同治的跨區域河流協同整治理念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浦陽江流域蕭山、諸暨、浦江3個縣(市、區)聯動推進全流域的水環境綜合治理,浦陽江水質基本消除劣Ⅴ類。全省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從源頭到下游富春江都可以游泳,斷面水質能達到Ⅱ至Ⅲ類。杭嘉湖地區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協同推進水體保潔、航道污染整治,合作清理河道垃圾點位1802處。
科技,已經成為助力浙江治水的另一股結實力量。全省建成河道監控信息系統和河長制管理信息系統兩套信息系統,省里成立216名專家組成的“五水共治”技術服務團,以專家“派工單”制度和“點對點”服務制度,組織治水專家到基層掛職服務,助力基層治水工作。以金華市為例,與環保、水利、氣象、建設、國土等信息系統結合,投入500多萬元研發出智慧治水系統,能夠實現全方位、全天候、信息化治水監管體系。
“五水共治”,治出了浙江的秀水美景,治出了發展的動力后勁。站在“十三五”的新起點上,前進的號角已經吹響,沉睡的山水資源正在被逐步喚醒,浙江這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將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精彩。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